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3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坛巨擘 光耀浙东

——悼念沈元发先生

沈元发先生的书法遒劲潇洒,庄重典雅,雅俗共赏,为甬城人民所熟悉和喜爱。
(作品由沈师白提供)
沈元发先生。(邱文雄 摄)
“三沈”在沈元魁先生家合影。左起:沈师白、沈元魁、沈元发。
(沈师白 提供)
沈元发先生所书店招、厂名、堂号,遍及甬城城乡。图为他书写的“白云山庄”。(海客 摄)

    胡迪军           

    2019年4月30日下午3时,“甬上四老”书法篆刻作品展将在宁波美术馆隆重开幕,而四老之一的沈元发先生没能等到这场书法展的开幕,于4月24日上午8时,驾鹤西去,享年78岁,给世人留下了莫大的遗憾。

    书坛巨擘

    猝然陨落

    沈元发(1941—2019),号浮石散人,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宁波书画院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是当代著名书法家。

    沈先生幼承庭训,跟随胞兄沈元魁先生学习浙东书风。及长,又问业于凌近仁先生,尽得浙东书风之秘。其书四体皆能,尤擅行草,偏重二王风格。其书法遒劲潇洒,庄重典雅,雅俗共赏,深得甬城人民的爱重,其书迹遍布甬上,是当代浙东书风的重要代表人物。人赞其书“以怀蛟吐凤之才,备化碧贯虹之气,所书方琮圆珠,雅俗共赏,见者知贵”。

    沈元发先生生前出版有《三苑掇英——沈元魁、沈元发、沈师白书法选集》。

    沈元发先生的猝然离世,让沈先生的家人、朋友、学生倍感哀痛,宁波书坛因此痛失一位巨擘,浙东书风传派陨落了一位领军人物。

    浙东书风

    传承发扬

    沈元发先生的故乡慈城镇,虽僻处江北,却是一个文脉流长、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出过几百位进士,同时也是浙东书风的发源地。

    慈城沈家,家学渊源,世代书香。沈元发先生的祖父沈问梅老先生是清末秀才,耽爱诗书,与诗僧八指头陀常有诗文相唱和;父亲沈菊人先生好读书,善书法,精心研究唐代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诸大家的碑帖,尤喜大气磅礴的颜体,常以颜体大字示范后辈。沈元发先生1941年出生于慈城关帝庙后的祖宅,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少年时代随父母移居宁波。

    讲到浙东书风,必须提到书法家梅调鼎先生(1839—1906)。梅先生字友竹,号赧翁,晚清慈溪县城孝中镇(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他早年热衷科举,考取了秀才,成为县学生员,后“以书法不中程见黜”,遂绝意仕进,以布衣终其一生。其后他发奋学书,一生致力于书艺,取得了极高成就,被誉为“浙东书风的开创者”,也被宁波书坛公认为“对20世纪宁波书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梅调鼎门生众多,有钱常、钱罕、冯贞群等人,其中以钱罕最为著名。

    钱罕在继承梅调鼎书风之外,又融入北碑,名噪一时,同时广授弟子。钱罕弟子中,著名者有钱文彬、沙孟海、凌近仁、葛旸、张星亮、林似春、刘惜闇、包六科、沈元魁等人。

    沈元发先生的胞兄沈元魁先生是钱罕的学生,元魁年长元发11岁,元发先生自幼跟随兄长学习浙东书风,后又问业于凌近仁先生,是浙东书风的直接继承者,其书法深受梅调鼎、钱罕影响。

    沈元发先生20多岁时,其书法已脱颖而出,书名远扬。1978年,沈先生调到中山公园工作,担任美工。1981年,甬江业余学校创办国画大专班,组织宁波地区的书画爱好者学习,沈先生负责教书法,此举开宁波业余书画教育之先河。上世纪80至90年代,社会上兴起书法热,沈先生一直在海曙区文化馆、市图书馆、市群艺馆、效实中学、宁波师范学院美术专科班教授书法,门下学生众多。1987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宁波分校聘请沈先生为第一副校长兼书法部主任,全面负责教学工作。当时书画爱好者踊跃报名,第一期招收500多名学员,共办4期,学员超过千人。如今,这些学员已经成为宁波书坛的中坚力量,有的还在从事书法教学工作。

    沈元发先生身体力行,将浙东书风不断发扬光大。

    心正笔正

    字如其人

    沈元发先生的书法继承浙东书风的传统,以王羲之《圣教序》为主,又以欧、虞楷法为尚,出入晋唐,上溯二王,碑帖兼取,入古出新,博采诸家,自成面貌。沈元发先生一生对书法手摹心追,笃学不倦,四体皆能,尤精于行草。其书法潇洒磊落、遒劲奔放,而又浑穆庄重,典雅朴茂。观其书,如面对堂堂君子,收放自如而无流滑之弊,世事洞达而秉率真之性,故而广受人们的喜爱,所书店招、厂名、堂号,遍及甬城城乡。

    身材魁伟的沈元发先生个性豪爽,是一位堂堂正正的君子,一位淳朴宽厚的长者。沈先生推崇“书以人重,人以品学重”。他一生追求书艺,取得了极高成就,却从未以此自傲,为人低调而谦逊。对于慕名前来求教的学生,他倾心传授,从不收取学费。他一向乐于奖掖后进,当今宁波书坛中,许多人受益于沈先生,但他从不倚老卖老,自抬身价,与弟子交往如同朋友。

    沈元发先生始终对书法保持着一颗虔敬之心,淡泊名利,安守书斋,把书法当成一生的事业,不断打磨锤炼,从未将之当成致富的产业。沈先生有一方闲章,文曰:“正心”,语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沈先生正是秉承着这样一种传统的书法理念,以此来修炼自己的品德,规范自己的书艺。

    沈先生的作品一向秉持正统、优雅的审美观,从不写夸张变形、故作姿态的奇文怪字,正所谓“字如其人”。

    一事精致

    便能动人

    沈元发先生说过:“当你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还会做不好吗?”是的,坚持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可惜我们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么专一,但沈先生做到了。

    他用一生去探究书法的真谛,不断尝试,不断突破,真草隶篆,各体皆精。他自幼习书,直到魂归道山,毛笔伴随了他的一生。

    书法是具有抒情性的艺术,沈先生将他对书法的不懈探索融入作品,将他的喜怒哀乐注入作品,故而他的作品时而见其豪放,时而见其凝敛,时而见其坚韧,时而见其飘逸,字有多体,法有多门。根基深,功力厚,变化多,字形美,秀雅飘逸,雅俗共赏。

    《南村辍耕录》云:“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对于书艺,沈先生倾一生之力,专心致志地加以锤炼、打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将“浙东书风”不断推进与发展。

    叶落归根

    情系故里

    沈元发先生退休后,从繁华喧闹的宁波城区回到了童年的故乡慈城,在这座宁静安详的古城里,度过了他最后的岁月。

    童年的故土,如母亲般温暖,让人留恋。半个多世纪后,沈先生又回到了这里,他去慈湖边散步,在老街上与街坊聊天,如此自然,毫无隔阂,恍如从未离开过。

    沈元发先生晚年,秉承先兄沈元魁先生遗愿,与其子沈师白一道发起成立“浙东书风传习所”,以弘扬浙东书风。该提议获得了宁波市江北区的大力支持,今年3月,“浙东书风传习所”在慈城城隍庙旧址成立。在开馆仪式上,沈元发先生哲嗣沈师白先生、沈元魁先生哲嗣沈观华先生,一起向传习所捐赠浙东书风代表作112幅,由传习所永久收藏和陈列。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沈元发先生终于在去世之前,将他的一生力作捐赠给了家乡人民。

    人生有涯,而艺术无涯,沈先生的离开,标志着浙东书风一个时代的落幕和下一个时代的开启。形骸易朽,人生须臾,而沈先生的书艺将永世长存。

    沈元发先生千古!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