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 学养 创新

——《四老书法展》引发的思考

    方向前          

    今年“五一”节,宁波美术馆异常热闹,有两个重要展览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一个是代表清代最高绘画成就的“石涛八大绘画展”,另一个是当代甬上极具威望和影响力的“四老”书法展。

    “四老”按年龄排序,分别为周律之、陈启元、贺圣思、沈元发四位前辈。展览开幕前几天,沈元发先生的溘然去世,让这次展览开幕式蒙上了一缕悲情。

    每一种文化包括书法都有它的地域特点,近年来,随着浙东文化越来越被社会关注,宁波地域书法作为浙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书法风格被称为“浙东书风”,而“浙东书风”的代表书家,可追溯到清代梅调鼎及民国钱罕等人。倘若再扩大范围和内涵,甬籍沙孟海、潘天寿诸大家,也可归入“浙东书风”的重要人物。二十世纪这两位宁波籍重量级书家的出现,足可称雄现代中国书坛,故“浙东书风”在近一百年中国书法史上,也称得上是一个重要的“地域流派”。

    “四老”书法秉承了“浙东书风”的文化内涵,他们注重对传统经典的兼收并蓄,继承并吸收“浙东书风”的精髓:以帖学为重,兼及碑学,书风秀逸雅致,结体平中见奇,讲究传承,注重学养。同时,“四老”又有各自的书法审美取向。

    周律之先生早年师承沙孟海。沙老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是当代书坛雄强壮美之碑学书法的代表,其书法融碑帖于一炉,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周老书法得沙老书法之形质,线条粗壮雄健,字形厚重,真气弥漫。与沙老书风相比较,周老书法自有其飘逸潇洒之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据我所知,周老所用毛笔有其特点:笔锋短,笔肚大,以此独特之笔作书,更能体现书法线质之粗壮、厚重。周老善作大字,字写得越大越有气势,越显厚重,越能显出书法的雄强和博大之气。

    注重对传统经典的继承和求变创新是陈启元先生书法的一个特点,这也是老一辈书家对传统书法的正确理解和认识。陈老书法篆、隶、楷、行各体皆擅,其书平中求奇,笔法多变,规整雄浑之书风,颇受大家喜爱。近年来,陈老又深入汉魏碑版,其行草书作品既有汉隶的厚重、开张,又具魏碑的雄放、奇崛,作品时常融入章草笔意,以求笔法之丰富,结体之多变。“水墨者,字之血也。”陈先生近年创作更重墨法,追求浓淡枯燥的墨色变化,行笔速度及迟涩的节奏,作品的内涵与形式,和谐完美。陈老晚年的这种“求变求新”意识,值得后辈敬仰和学习。

    观贺圣思先生的书法最有“趣”有“味”。这种“趣味”得之书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诗书画印”之间融会贯通,故贺老之书画富有文人气息。看贺老的绘画,他更多吸收了近代文人画家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等的笔墨特点,以书入画。贺老的书法则以画入书,字法多变,碑帖交融,线条厚重迟涩,有一种苍茫散古的韵味,格调极高。“我学应均三十年,桃花夹映武陵川,不闻人贵唐和晋,信手涂鸦汉魏篇。”贺老的自作诗,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到前辈书家的审美取向,也大致反映出贺老书法取法极广,视野已超越“浙东书风”。他的书法内涵丰富,碑帖兼取,回味无穷,极有看头。

    “四老”中与“浙东书风”最有直接关系的,要数沈元发先生。沈老与梅调鼎、钱罕同为慈城人,受二老影响较深。其兄沈元魁先生又为钱罕弟子。沈元发先生书法以“二王”为宗,吸收了梅、钱书法的秀美飘逸,字法平整,笔法精到,如此高深的帖学功夫,恐怕在当今书坛也不多见。沈老的这一路“漂亮”书法,一如他的性格和为人,实在、率真、自然,“字如其人”,获得了圈内外的赞赏。近代邓散木评价梅调鼎书法:“写得既漂亮又朴素,像年轻的农村姑娘,不施脂粉,自然美好”,以此评语用在沈老书法上,大致也是合适的。

    “四老”书法可以看作是“浙东书风”的延续。浙东书法发展到当代,其内涵和风格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原来以帖学为主,书风飘逸秀美转变为碑学与帖学并存、交融。以“四老”为代表的当代宁波书坛极具包容性,可谓“海纳百川”。正如程十发先生给海派绘画下的定义:“海派无派”。说明海派非一派,而是由许多风格流派组合、集聚在一个地域,海派能融会百家。“四老”执宁波书坛之牛耳,重视传统,传承经典,但又不泥古不化,而是不断消化旧识,与时俱进,尤其是他们“衰年变法”的创新精神,更是难能可贵,赋予了当代“浙东书风”新的气象。

    看“四老”作品展,我们又一次清晰地认识到书法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和修养,它绝不是简单的毛笔技法表现,更不是眼下书坛个别人奉行的一种“演技”。“四老”看重书法的内涵,注重自身的学识修养,注重诗文、绘画、篆刻乃至道德人格修炼,既讲“字内功夫”,也讲“字外功夫”。潘天寿先生曾讲过:“具有高深学问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品一定是出神入化的。”一件好的书法,不但需要笔墨技巧,更要有书法的内在“灵魂”,诚如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所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四老”的书法作品不花哨,不张扬,轻形式,重内在,写得闲静,写得幽雅,这样的作品更能流传久远。

    中国书法史上,不乏宁波籍书画家的闪亮名字。就近代而言,有赵叔孺、马衡、冯君木、潘天寿、沙孟海、朱复戡、高式熊等诸先生;在世的书家中亦有周慧珺、陈振濂、鲍贤伦、徐本一等一批重量级人物。这些书法家让我们自豪,也为家乡宁波倍增光彩。当然,这些书家从小寄寓外地,几乎没在宁波本土生活、工作过,有些甚至徒有籍贯而已。“四老”作为宁波本土书家,他们是宁波的文化资源,更是一种精神财富,我们理应倍加珍惜。举办这次“四老”群体展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欣赏学习的机会,展示了宁波老书家的群体水平和实力,可谓功莫大焉。

    如何让宁波书家走出本土,在全国产生影响力?在宁波本土是否也能产生一个甚至几个书画艺术大师?问题,留给大家去深思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