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开天窗说亮话

过去上海特有的“老虎窗”群,简直是道风景线。
湖南怀化洪江古商城的天窗,从底层望向屋顶,如同“通天楼”。
慈溪周巷沙滩路祝家老屋的一面屋顶上安装了多个“天井”,二“垄”宽和三“垄”宽的都有。

    桑金伟 文/摄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地洞里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这是茅盾《天窗》中的一段话。接着他在文中讲述自己童年时,守在地洞似的屋里,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和天真遐想的来源。

    《天窗》也道出了我的情愫——我们这些过来人,对老底子的天窗有着特殊的感受。天窗不仅亮了居室,更亮了心情。

    天窗,亦可写作“天牕”或“天牎”,是设在屋顶上用以透光和通风的窗子,古代就有。唐代李白在《明堂赋》中说:“藻井彩错以舒蓬,天牕赩翼而衔霓。”句中“赩翼”是指大红色的窗子,“衔霓”是说窗子在阳光映照下呈现出五颜六色。宋代范成大有《睡觉》诗云:“寻思断梦半瞢腾,渐见天窗纸瓦明。宿鸟噪群穿竹去,县前犹自打残更。”

    慈溪桥头镇小桥头村有一座慈溪市级文保单位“通天楼”,建于清嘉庆年间,号称“九十九间走马楼”,当地习称“田中央大屋”。为何命名为“通天楼”?于此出生并至今仍住楼内的余长飞老先生说:此楼共四进,有前、中、后三个中厅,第一个中厅中间抬头有个正方形的大窟窿直冲屋顶,上有楼窗而无楼梯和楼板。过去宁波一带走马楼并不鲜见,而这种通天楼形式的走马楼却少见,故成文保单位。可惜通天楼在“公社化”年代里,为增加用房面积被改建,至今未恢复原貌。

    这种“通天楼”,我在湖南怀化洪江古商城内也看到过几座。据悉,洪江古商城源于春秋时代,在盛唐渐渐成形,明清时达到顶峰。沈从文先生在《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中就提到过它:“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通常有小重庆的称呼。”洪江古商城内的古建筑群是我国保存较完整、规模建制较大的老屋遗存,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国家4A级景区。十年过去了,但愿这些通天楼没有被拆。

    天窗的种类和式样很多,除了通天楼,苏浙沪一带所说的“老虎窗”也是典型代表。

    上海开埠后,不少英国人来沪居住,他们带来了英式建筑。英国冬季气候寒冷多雪,为了减轻积雪对屋面的压力,他们的房屋大多为高坡度、尖顶式。为了增加采光和通风,又在屋顶开了许多窗。屋顶的英文为“Roof ”,其音近上海话“老虎”,于是这种开在屋顶的窗在洋泾浜英语中称为“老虎窗”。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上海住房紧张的加剧,上海人利用石库门住宅二楼空间较高及斜屋顶的特点,在二楼与屋顶之间加建阁楼,为了增加阁楼的采光和通风,在屋顶上开窗,这种窗也被称为“老虎窗”。

    位于慈溪市龙山镇山下村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虞氏旧宅,建于1916年至1929年,系旅沪宁波帮代表人物虞洽卿在家乡营建的中西合璧庭院,前三进是中式木构建筑,后两进是西式建筑。在第一进洋房北坡上,主人连开了一排九个天窗,有效解决了采光问题。

    相比之下,茅盾文中所说的“天窗”,其实是最简单的:在屋面开个洞,拿掉二三“垄”瓦片,装上一块平板玻璃就行。二“垄”宽的天窗就能照亮一间房,因此最普遍。三“垄”以上的就是大天窗了。

    宁波人叫这种天窗为“天井”,称这块平板玻璃叫“天井玻璃”,简称“天井板”。虽然此称呼易与建筑上的“天井”混淆,但宁波话就是这么说的,详见《宁波方言词典》“天井”词条下的第2个义项。

    显然,这种“天井”是在平板玻璃普及后才出现在平民家屋顶的。我家慈溪浒山北门的老屋就有数扇“天井”,我小时喜欢爬自家房顶看“四景”,有时好奇地隔着天井玻璃往下窥视室内,有时采摘长在“天井板”四周石灰缝中的瓦花。为了避免“天井”漏水,当我上屋时,母亲总是不停嘱我当心弄碎玻璃。在农村插队时,当地给每位知青搭建了一间小屋,我自己动手为小屋“挖”了一“垄”宽的“天井”,尽管是最小的,躺在床上照样能看到天色。

    十几年前我还在贵州和浙江泰顺农村看见过呈弧形的曲面玻璃“天井”,它的宽度和弯度与一般的瓦片相当,长度约是瓦片的两倍,能与瓦片相叠成“垄”,较好地防止“天井”漏水,但采光面积较小。

    雨水多的季节,天窗老是漏水;早年治安不靖,盗贼多,天窗总是薄弱处。因此,全国各地设有天窗的房子总归是少数。苏浙沪一带生活质量相对好些,设天窗的房子也就相对多些,毕竟哪个不想“打开天窗说亮话”。现在的住宅建筑讲究通风采光,电力照明设施又齐全,那种身居昏暗故屋、期盼“一窍仰穿,天光下射”的心情自然不复存在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