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金镜台 (应敏明 供图) |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旧时的闺房中,案桌上总是置放一个长方形的朱金镜台,这镜台朱红灼灼,金光闪闪,非常漂亮。小姐侧身坐在一把朱红色的小姐椅子上,对着镜台里的镜子梳妆打扮,她目光迷离,神情慵懒,嫣然一笑,百媚顿生。都说出浴后的女人好看,我却以为对着镜子梳理青丝、涂抹胭脂的女子可人。 这朱金镜台,是明清时期江南一带使用最广泛的内房器物。明代的朱金镜台形制简约,结构中的木档都呈半圆,立着的镜架有一屏、三屏或五屏,雕饰图案也相对简洁。清代的朱金镜台雕饰则极尽繁复、华美。镜台如同一个方匣,正面有两至三个抽屉,抽屉里装满各式头饰和梳妆用具,如簪子、金银钗、木梳,还放有胭脂、粉饼、口红等等,可谓女人的百宝箱。镜台的上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立着的一屏、三屏或五屏镜架;另一种则在面上四周装矮围栏,围栏前后有六至八只蹲式小狮子,上面再斜放一面镜架,煞是生动可爱。不论哪种形式的镜架,大多镂空雕有花鸟,中间雕《红楼梦》或《西厢记》等人物故事,两边的云头和插角雕人物故事和龙凤呈祥图案。 让人诧异的是,浙东民间的朱金镜台多雕龙饰凤,这在封建社会里是有些违制的。或许跟一个民间传说有关。据说南宋时期,宁海西乡一个村姑救下了逃于此地的南宋康王赵构,康王回殿后常念及宁海村姑的善举,下了一道圣旨:宁海方圆百里人家,女子出嫁器物上可雕龙饰凤。民谣也云“村姑救康王,浙东女子尽封王”。这也为浙东朱金镜台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 镜台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那时女子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叫奁盒,多为漆器。最早的奁,是用来盛放铜镜的。在明末之前,女人是对着铜镜梳妆打扮的。铜镜的使用很古老,在战国时就流行了,至唐、宋两朝形成了两个高峰。铜镜以唐镜最为著名,其中又以瑞兽葡萄镜为名品。唐代骆宾王有诗云:“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写得委婉动人。 在中国画里,最早表现女子对着镜台梳妆的场景,恐怕要数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在画的第四段,画家以简练纤细的线条描绘了两个妇女对镜梳妆的场景:两人席地而坐,其中一位对镜自理,顾影自怜;另一位面对镜子,身后站着一位秀丽的女子,为她梳头。画中女人裙裾飘逸,神情安娴,插题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耐人咀嚼,显示出魏晋上层女性的奢侈生活。在中国古诗词中,镜台还常与闺怨、离别等有关。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情景伤感缠绵。 任何器物的发展都有个衍变过程,镜台从使用铜镜发展到明末的玻璃,也算是一次革命,玻璃的清晰度是铜镜无法比拟的。17世纪产于欧洲的玻璃镜,在明末通过海上贸易进入中国,在当时堪称天潢贵胄之物,比天然的和田玉还珍贵。这与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的确良”比棉布珍贵,是一个道理。当年艺术造诣极深的雍正皇帝曾多次谕令在养心殿起居室内放置玻璃镜,以正衣冠。后来,大工业产品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那是必然的趋势。 现代家庭中的卫生间大多饰有大玻璃,早年的镜台包括朱金镜台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镜台这一重要的生活器具,近年来越来越受收藏家喜爱,市场上的价格也是屡创新高。2017年上海匡时拍卖一件明代黄花梨镜台,拍卖价达299万元。江南的明清朱金镜台虽不及黄花梨名贵,但其中精品也不便宜。大约十年前,笔者曾收藏过一个非常漂亮的朱金镜台,当时价格就要6.5万元。 “女为悦己者容。”明清朱金镜台在女子妆容上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是江南“十里红妆”中最女性化的器物,其绚丽的色彩、精美绝伦的个性面貌,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