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1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筑起保卫家园的“海上长城”

——老水利人见证海塘建设

    记 者 厉晓杭

    通讯员 胡章 吕琼 

    【人物名片】

    董传根 象山县水利局原工程股长

    一条条新标准海塘,矗立在东海之滨,就像一条蜿蜒起伏的“海上长城”,捍卫着沿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象山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海,台风和风暴潮灾害频发。1956年“8·1”台灾、1997年“8·18”台灾都给象山县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不仅直接登陆的台风破坏力巨大,在温岭、三门、舟山群岛等地登陆或沿海北上的台风,都会给象山带来影响。”董传根说。

    作为一名老水利人,董传根对水利事业充满了感情。他一直从事水利技术工作,直至1988年离休。其间,参加过大塘港堵口规划、建设和配套工程,同时规划指导象山县较大围垦工程,离休后又参与大目涂一期围垦工程建设。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对全县原有的240多公里海塘都作过查勘规划,可以说,全县每一条一线海塘,都留有我的足迹。对每条海塘的过去和现状,我都有所了解。”

    董传根告诉记者,根据他个人亲身经历与调查了解,1956年“8·1”台灾是象山县有史以来有据可查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全县90个镇乡26.7万人受灾,水利技术干部也有6人牺牲。而1997年8月18日,第11号强台风于晩上9时30分在温岭石塘镇登陆,石浦风速每秒43米,11级狂风长达35个小时,象山再次遭受特大灾害,致19个镇乡、350个村受到不同程度损失。

    “大灾促大思、大思促大治”。象山县委、县政府在组织抗台救灾的同时,总结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痛下决心,作出兴建高标准海塘的决策。当时,象山发动全县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提出“海塘是人民的生命线”“人民海塘人民建,建好海塘为人民”的口号,一个声势浩大的兴建高标准海塘行动迅速在全县掀起。

    “1997年新标准海塘建设,是象山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资金投入最多的一项水利建设实事工程。其工程量之多、标准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董传根回忆,1997年10月29日,门前涂新标准海塘开工奠基仪式举行,全县新标准海塘建设序幕由此揭开,大塘港、白岩山、新桥等10个重点工程相继开工。

    在施工中,各承包单位调集了大批施工机械,有装载车、挖掘机、凿岩机等先进工具,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施工,彻底改变了过去肩担、手抬、人工凿岩、手拉车装运的建塘方式,保证了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

    董传根回忆,当时,各个工地上到处红旗飘扬、机声隆隆,装载车在大坝上奔跑,挖掘机不分昼夜地转动。每个施工单位候潮施工,刮风小雨不停工,克服天寒地冻、狂风恶浪等各种困难,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自1997年10月起,经过象山人民5年的艰苦奋斗,长148.4公里的54条海塘,全部按计划如期完成,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生命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