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蒋炜宁 通讯员李炜)眼下,高校思政课如何活化内容,融入学生的信仰、化成学生的行动,广为社会关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运用微化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把理论与价值观具体化、本地化和情境化,让思政课讲“宁波话”,吸引更多学生在思政课上嗨起来,从而自觉产生价值认同和行动。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通过微话题、微实践和微载体对思政课内容、形式和渠道作出探索。微话题选用时政热点,和学生实际相结合,由师生共同研讨,人数不超过10名,同学逐个发言,教师全程指导点评。微实践选用与地方发展、校园实际紧密结合的内容,全体学生参与,从问卷设计、报告写作,再到实践成果,评分均纳入学生考核。针对“95后”大学生伴随网络成长特点,开发思政课教学公众号,把微故事上网,将微视频、微信订阅作为教学新载体。 微话题、微实践和微载体被灵活运用在各门思政课程中,将每门功课的基本理论落细落小落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话题侧重培养学生心性修养和素质,微实践重在挖掘同学身边人和事的意义。40名该校师生、校友的优秀事迹被搬进教学内容,还对宁波20个“最美家庭”和20个“名人名家”进行好家风好家训传承寻访。 《马克思主义原理》把原理与专业学习、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微话题中组织同学悟原理、聊专业,微实践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微辩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而自编的案例精选则运用情境化方式提高教学针对性。 《近现代史纲要》的微实践开展寻找活动,寻访宁波城区和鄞州区的抗战遗迹遗存,汇编宁波抗战故事40个,组织学生收集整理近现代以来从宁波走出去的重要历史人物,整理人物生平以加深理解教材中的历史事件。 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微话题更强调现实性和即时性,由同学点评时事,或评说身边人事,微实践则从了解学校和宁波两个维度,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组织学生收集整理27名校园应征入伍大学生的军旅故事,了解十八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费英勤说,将这些地方话语纳入思政课实践,微化教学增强了吸引力,覆盖本科生近万人。 同时,微化教学也使理论课在课堂外得以延伸。在课本内容之外,微化教学已经积累了一批具有地方化、校本化特点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150个教学微话题、70个教学案例等,成为理论课文本教学的重要补充。思政课教学也一改以往过分依靠理论课教师单向灌输的形式,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教师互动的教学氛围,形成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项工作、两支队伍协同互动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