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春犹未迟,调研正当时。为进一步发挥社科界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作用,扎实推进社科界研究作风转变,推动社科工作者强化“脚力、眼力、脑力、笔力”,4月22日至26日,市社科联组织110余位社科工作者走进海曙区集士港镇,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入各村、社区和重点企业开展实地调研,解决现实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在调研中锤炼作风,把学问写在大地上。 一、“增强‘四力’行”的鲜明特点 一是全省首例。汇集百余名社科工作者,在一周时间内开展集中调研,全省首例,全国鲜见。调研活动得到全市社科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市社科院、在甬14所高校、市委党校、部分社科类社团和研究机构,市级28个社科研究基地和市第五批社科系统学科带头人参加,参与人员研究领域广泛,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学研究人员40余名。 二是覆盖全镇。百余位调研人员分为22个调研小组,其中19个村调研组对应19个村,1个社区调研组对应3个社区,此外还有1个企业调研组、1个专项课题调研组,调研活动覆盖集士港镇所有村、社区和部分企业。 三是内容丰富。调研内容涵盖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社区人群融合、教育资源、企业发展、社区治理、拆迁安置、乡村文化、健康服务等多个方面,采取村(社区)提出某个方面调研要求和调研组自主选题的方式进行。调研期间,每个调研小组在所在村、社区举办1场社科知识普及讲座和其他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服务活动。调研结束后,每个小组还将完成一篇应用对策调研报告,市社科联将择优汇编出版。 四是形式多样。调研活动采取听村(社区)干部、企业负责人介绍,入户访谈,问卷调查,户外随机与路人、劳动者交谈等方式,调研人员进田头、下车间、入社区、看村貌,对集士港镇的每个村、社区和部分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五是计划周密。为组织好这次调研活动,市社科联前期专门组织各调研组长到集士港镇召开调研对接会,作出具体部署,与各村、社区、镇工办、镇社会事务办等相关负责人对接。每2个调研组配备1名联络员全程参与,确保了调研活动有序开展。各调研组制定了详细调研计划,具体任务分配到每个成员。 六是组织有力。市社科联组成调研工作指导小组,先后赴西陆村、新后屠桥村、宁波甬嘉变压器有限公司、海曙华艺编织厂等地现场指导,帮助解决调研中发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调研结束前,还专门组织召开联络员会议和大调研小结会议,联络员和调研组长分别汇报调研工作情况。 二、“增强‘四力’行”的主要成效 1、给调研对象初步的对策建议。这次调研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村、社区解决现实问题,翁家桥村提出乡村文化保护和建设的问题,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白晓霞副教授带第18组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保护和建设措施;丰成村提出拆迁后的村庄治理问题,浙江万里学院的丁寰翔副教授带领第14组专门就此问题提出建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万剑教授带领第21组就深溪村“山区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发现可以培育的发展亮点和有保护价值的文化遗存。调研组在完成村、社区提出的调研意向的同时,还注重在实际中发现可培育的亮点。宁波财经学院李书进教授带领第4组在集士港村调研发现该村的古街水系具有保护开发价值,拟就此专门提出保护开发的方案;第10组天一阁博物馆李开升副研究员在西陆村发现该村陆氏宗谱系民国活页孤本,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建议予以重点保护。 3、送去社科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调研中,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孙统达教授带领第7组对全镇健康用药情况、失智失能老人情况进行了调研,带来了专业服务,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宁波教育学院徐晓虹研究员带领第12组对部分镇机关和山下庄村人员提供了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各小组还根据村(居)民需求普遍开展了法律、垃圾分类、矛盾化解的社科讲座,受到村(居)民的欢迎。 4、为村镇提供长期智力支持。市社科联组织这次大调研活动,并在集士港设立社科调研基地,满足了双向需求,调研结束时,有30余名社科专家报名参加村(社区)镇结对顾问,长期提供智力支持。 (李磊明 杨冰峰 杨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