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起草“八步法”,走遍天下都不怕 一篇文稿的起草,大体可分为受命、会意、破题、蓄势、图构、绘事、润色、成文八个阶段。做足这八个阶段的功夫,就不难写出一篇好文稿。 第一步:受命,也就是接受任务。这一步要解决好的问题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实际上,机关每年的文稿任务,是有规可循的。总结起来无非三种:周期性文稿、常规性文稿、随机性文稿。 第二步:会意,也就是领会领导意图。这个阶段的关键问题是,领导有明确指示好办,领导没有指示怎么办?那就要学会揣摩领导的意图,这是个硬功夫,需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把握事业发展的大环境;二是遵循事业自身发展的大逻辑;三是紧扣领导的关注点。 第三步:破题,也就是确定文稿主题。起草好一篇文稿,先要立好题。立好题首先要破好题。怎么破题?习近平总书记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起草文稿必须树立问题导向,善于找准主要问题,特别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四步:蓄势,就是做好思想理论和资料数据准备。怎么蓄势?除了学习别无他途。接受任务、领会意图、确立主题后,必须突出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把时间和精力花到最急需、最关键的地方来学。 第五步:图构,也就是形成提纲和观点。起草文稿,既要避免匆忙动笔,在文稿内容没有悟透、结构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埋头去写;又要避免堆砌材料,从网上下载大量资料,东抄西摘,拼拼凑凑。在动笔前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去琢磨框架、拟定提纲、理顺逻辑、提炼观点。 第六步:绘事,就是增强文稿针对性。机关文稿要实打实阐述政策、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提高针对性至关重要,一是抓住问题“刨根底”;二是抓住过程“打七寸”;三是抓住受众“对焦距”。 第七步:润色,就是锤炼文稿风格。“润色”文稿要注意处理好主次、详略、点面、虚实的关系。该简写的要大笔勾勒、高度概括;该详写的着意展开、浓墨重彩。对重要观点和富有新意的内容,要拿出来多讲几句,使之更为突出鲜明,对那些枝杈芜杂的内容,则要舍得割爱,大刀阔斧地删削,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到枝干。 第八步:成文,就是完善和定稿。要强调的是:从事文稿服务的往往是一个团队,增强团队意识十分重要。起草一个部分,要有全篇意识,要避免写到别人的“田里”去;起草初稿,要有成稿意识,不能有依赖思想,想着有领导把关,便凑够字数交差;作为下属,要有把关意识,从一开始就杜绝硬伤,把数据搞准,把事例搞准,把概念搞准,特别是涉及的重大提法和法律条文以及相关文件和政策表述定要弄清楚弄准确,不要给领导“埋地雷”。 ■高质量文稿离不开“结合思维” 结合思维是我们中国人重要的思维方式。比如,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民主和集中,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又可以是统一的。通过这种结合,尽量把双方中好的内容最大化,尽量把双方中不好的内容最小化。不要怕有矛盾,有矛盾是正常的,可以让其统一于一炉之中。这些年我们党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式,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创新。我们在起草文稿过程中讲结合思维,就是要把所有的好东西、好的想法、好的观点,尽量结合起来、体现出来。我们在写稿子的时候,有些好的观点和建议一开始尽管不完善,也要尽量留在那里,给它一个位置,不要马上就否定掉。好东西先留着,再一点一点往前拱,不断完善,最后就出来新东西了。这就叫“突破难点就是亮点”。 在讨论稿子的时候,大家众说纷纭,一定要善于辨别和保留好的东西、好的观点、好的话语,即使不是很准确也没关系,慢慢修改完善嘛。我们给领导起草讲话稿,就是要尽量把某一方面的所有好话弄到一起,进行再加工,这样才有亮点,才能好上加好。每句话都靓当然更好了,但实际上做不到,不过要往这个方向努力。如果能够把好东西集中到一起,不就更靓了吗!把几个不同的观点尽量靠一靠,既要这样又要那样,这样行不行?只有把大家所有好的意见汇总起来,梳理出来,形成一个吸收各方意见的共识,大家才会比较满意。 ■做好文稿起草工作还要做到这些“兼顾” “深掘”与“广延”兼顾。要真正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文稿起草工作就不应浮于表面、停于纸面,而应该由一般的咬文嚼字转变到深入的调查研究上来。在深入调研中了解确切情况,在交流探讨中汇集各方智慧,在理性思考中深度发掘提炼。同时,还要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眼光观察、认识、分析问题,把看似简单具体的工作提升到全局的层面重新审视,把本单位的工作置于地方、部门乃至全国的宏观格局之中重新审视,真正做到立足大局、把握大局、服务大局。 “提问”与“建议”兼顾。做好文稿起草工作应充分发挥创造性,不是为了交稿而写稿,而应在被动中寻求主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不仅要当起草文稿的“高手”,更要做领导决策的“高参”:不是简单叙述情况,而是根据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发现新动向,及时提出问题;不是简单提出问题,而是根据新形势找到新思路、新办法,为领导出谋划策。 “用电”与“充电”兼顾。文字工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活动,是对自己长期以来所知所学的集中利用过程,是一种“用电”的过程。然而,在充分“用电”、产出文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充电”的重要性。没有后续的“充电”保障,“用电”就难以持久。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学习意识,增强学习能力,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底蕴。要培养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挤出时间坐下来读书、静下来思考、沉下去调研、提起笔写作。 “精深”与“博通”兼顾。做好文稿起草工作,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既要有“专攻”又要有“博通”。首先,“心中存有一本账”,要对相关业务工作了然于胸。其次,“脑中绷有一根弦”,应广泛学习、全面涉猎,对有关的新情况跟得紧、抓得准、用得上。再次,“胸中要有一池墨”。这里的“墨”,不仅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更是指积淀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涉及面够广、底蕴够深,文章才更有高度、深度和力度。 “外汲”与“内蓄”兼顾。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便捷多样,扑面而来的各类文章、资料为文稿起草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诚然,广泛汲取、旁征博引是突破写作局限性的有效途径,但单纯的整合拼凑却不是做好文字工作的根本之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个“根本”和“泉源”,是对“外汲”素材的“内蓄”,是把“借”来的东西消化。有了自己丰富的“内涵”,才能在文稿起草中做到有实践、有创新、有针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