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2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碑帖的收藏与鉴赏

浓淡拓
乌金拓
全形拓

    顾玮 吴央央         

    收藏 爱好者寡,小众门类亟待关注

    “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碑的历史远远早于帖,现存最早的碑是石鼓,距今有2500年历史。现存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刊刻于公元992年。今天碑帖的主要功能是学习书法,但是原先碑的用途是记载、传播一些历史事件,而帖纯粹是为了传播书法艺术而存在的。碑和帖的形式也不一样,碑是竖立的,而帖是横式的。”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仲威对上海图书馆的20多万件碑帖进行过整理、研究,有着丰富的碑帖鉴定实践经验。

    仲威说,碑和帖的制作方法也不同。制一块碑,先要用朱砂写在石头上,这叫“书丹”,然后让工匠把写过字的地方刻出来。而制帖的方法叫“摹勒”,最常见的是双钩法:用一张油酥纸覆在真迹上,然后用小楷把空心字的轮廓勾好。油酥纸透明感很强,将其翻一个面,用小楷笔蘸朱砂拌水再勾一遍,这就是“双钩”。之后,还要把刻帖石做一下技术处理。在打磨光滑的长条石上涂一层油墨,再把蜡均匀地烫在石板上。然后把油酥纸覆在石上,经木榔头敲打,油酥纸背后的红色空心字就落在石上了。古人就是靠这种技术把真迹还原到刻帖石上的。

    今天,一般人研究的对象不是碑、帖的原石或者原来的手迹,而是拓片。拓片的制作过程如下:宣纸打湿以后,用鬃刷将其刷在石头上。把墨汁倒在拓包上,用拓包一下一下来回捶压宣纸。好的拓工操作时像跳舞一样,很有节奏感。一般需要拓三遍到五遍,才会呈现文字清晰、墨色均匀的效果。仲威说:“传拓并不简单,下雨天不能拓,霜冻了不能拓,大风天不能拓,温度太高也不能拓,还有很多国家文物单位收藏的没法拓,要得到一张拓片并不容易,因此拓片也有其经济价值。”通过传拓,碑帖变成了人们研究书法的经典教材。

    哪些拓片具有收藏价值?仲威说:“从理论上讲,从真碑、真帖上传拓下来的都值得收藏。中国的碑帖最讲究源头,如果要收藏《九成宫》,只有陕西麟游九成宫碑上拓下来的拓片才有文物价值。翻刻、重刻、翻模的都不行,当然印刷品更不属于收藏范围了。”

    中国碑帖的收藏情况如何?仲威介绍:“我统计的是1949年以前的数量,因为1949年到1978年这段时期,传拓几乎中断了,等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得以恢复。上海图书馆有25万件。国家图书馆有26万件,但其中10万件是甲骨拓片,石刻拓片只有16万件。北京大学图书馆大概有6万件。朵云轩有10万件。中国书店没有确切的数字,估计有10万件。这几家是最大宗的碑帖收藏单位,其他如中山大学图书馆、天一阁博物馆等单位也有一些,数量相对较少。全国碑帖总数在七八十万件,其中可以流通的约10万件。碑帖收藏是一个很小众的门类。”

    碑帖爱好者群体不广,主要由书法爱好者、拓片爱好者组成。前者有数万人,主要收藏各类碑帖以及文物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后者主要收藏清末民国的老拓片或者近年来新出土刻石的拓片,这个群体有近千人,年轻人占很大比例。此外,还有近百人的拓本收藏者,他们收藏老旧装裱的拓本、卷轴以及一些高古的拓本。仲威说:“希望通过我的讲座,让碑帖收藏成为一个受关注、受重视的门类,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鉴赏 文化含量高,碑帖之美引人入胜

    如何鉴赏碑帖?在仲威看来,碑帖之美体现在若干个方面,“首先书法美是众所周知的。其次是传拓美,每一件碑帖,用的墨、工具不一样,拓制的手法不一样,体现的传拓美也是不一样的。再次,碑帖常被做成裱本、手卷,所以还可以欣赏装裱美。此外,还有人文美、版本美等。”

    要欣赏传拓美,须先了解古代的几种拓法:第一是擦拓,主要工具是细毛毡卷成的擦子。宋拓主要是擦拓;第二是隔麻拓,隔麻拓怎么会有纵横交错的纹理?这个问题困扰了仲威很长时间,后来推测是采用了特定的纸张。所以它应该跟拓法无关,跟纸张有关;第三是乌金拓,乌金拓墨色光亮,如果没有摸到窍门是拓不出的。用普通的宣纸拓不出,摩崖石刻也拓不出,只有在很平整的石头上,反复刷,上墨好几遍,才会出现“乌金”效果。乌金拓的缺点是反光,它产生的年代较晚,在文人看来相对“俗气”;第四是颖拓,虽然也叫拓,其实属于美术范畴。颖就是毛笔的意思,颖拓就是用毛笔勾画、描绘出一种传拓的效果;第五是瓜皮拓,先用淡墨拓,然后在有文字的地方擦拓一下,把字画勾勒出来,呈现的效果像西瓜皮一样;第六是浓淡拓,这种拓法可以把石块、人物、水面、地面等区分开来。先用一种纸拓下来,然后剪下各个部分,拓浓墨的时候把淡墨处遮住,拓淡墨的时候把浓墨处遮住,类似于套印;第七是朱拓,是用朱砂拌鸡蛋清拓的。朱拓实际上是一个偏门,只是好看而已,大金石学家一般不玩这个,收藏还是以墨拓为主流;第八是毡蜡拓,毡蜡拓不是主流,上海图书馆有一件藏品,应该是毡蜡拓;还有一种是全形拓,是对钟鼎、浮雕类的东西加以传拓。仲威说:“15年前我觉得全形拓要断绝了,没想到近年来涌现了很多全形拓高手。在当代收藏家眼里,全形拓成了挂在书房里一件非常好玩的作品。”

    传拓完成后,从拓片变成拓本,成为收藏品,还需要有一个装裱的过程。“拓本”又称“裱本”。裱本又分简装、精装,最简装又称“剪裱本”或“割裱本”。譬如有一大张唐碑拓片,要做成置于书案上能够学习的大小,首先是剪裱,剪裱一定要按照原来的文字顺序下来。如果碑帖上面有断痕,缺一个字就空一格,缺两个字就空两格,这样观者可以知道文章缺失了部分内容。

    碑帖的计算单位是开,左右两页是一开。一开和一开连接的方式,可以是经折装,也可以是册页装。

    碑帖装裱时还要有一个封面,古代大多采用印制板,外面包一层古锦,叫古锦面板。由于经常翻阅,古锦面板四周容易破损,所以好的古锦面板会镶一个红木细框。也有碑帖采用的是木面板,以金丝楠木为最佳,因为它纹理漂亮又很轻。经常用到的还有瘿木面板,楠木面板加红木细框的做法也很常见。

    面板上要有题签。所题内容有碑帖的名称,然后是某某收藏、某某题,或者再介绍一下哪个时代的拓本等,这是题签的简单样式。如果年代久了,碑帖的面板破损了,需要重新装裱,后人就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重新题一个签,原来的外签就放在里面。如果经多次装裱,就会形成多个内签。

    将碑帖翻开,第一开基本上是空白页,第二开是题端页,然后是题跋。好的碑帖大多有名家题跋,题跋的内容涉及碑的历史、碑的文献等,无所不包。如果是墓志,则有主人的出身、履历等内容。

    除了题跋,碑帖前面有时还会出现题画和图例,这是碑帖区别于其他古籍的地方。如画家吴湖帆在他收藏的《九成宫》碑帖里画了一幅九成宫界画。

    有的碑帖前面还有执笔图,甚至还会出现照片。如清代外交家、收藏家龚心钊特别喜欢在碑帖后面放照片,从20多岁到70多岁的照片都有。

    碑帖还有一个重要部分是藏印。通过藏印,我们可以推断这件碑帖曾经被谁收藏。

    仲威说:“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是碑帖的三个主要价值,它的文化含量很高。碑帖买回来后,光把藏印、题跋等搞清楚,往往需要几十年时间,所以,碑帖文化魅力无穷。”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院·国学堂,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仲威,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上海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中国碑拓鉴别图典》《善本碑帖过眼录》《碑帖鉴定概论》《碑帖鉴定要解》《纸上金石——善拓小品过眼录》《古墨新研——淳化阁帖纵横谈》等;主编有《上海图书馆藏善本碑帖》《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珍本碑帖丛刊》《上海图书馆善本碑帖综录》等。

    (天一阁博物馆供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