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2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蚕记

    桐间露落          

    今年养的蚕,历经一个多月终于全部结茧了。

    女儿小学三年级,学校有《动物的生命周期》课程,以蚕宝宝的一生为例进行教学,包括“孵出的新生命”“生长变化”“蛹变成了什么”“生命周期”等。老师发下蚕卵,让孩子们养蚕并记录。一开始,女儿从学校拿回来18颗蚕卵,因为没有经验,只孵化出三条小蚕。小家伙对这样的情况不满,于是找同学讨来一些,我们家就从16条蚕养起。

    从前的养蚕人很辛苦。明代高启在《养蚕词》中说:“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二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繁劳的蚕事活动可见一斑。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人特喜欢养蚕,于是网购了50条蚕,结果店家好心“买一送二”给了150条。起初她很开心,没想这150条蚕战斗力爆表,分分钟吃掉一盒桑叶。给蚕喂食是件麻烦事,桑叶要洗,又不能沾水,须一片片擦净,这一趟下来可就耗时耗力了。再后来,她白天喂、晚上喂,深夜还得加班加点,直接把自己给喂哭了。

    还好,我家只有16条蚕,我的饲养任务不重。当然也有困难,比如桑叶是个问题。小区里唯一的桑树大受荼毒,长期处于只有顶部长着几片叶子的景况——低矮处的叶子都被薅光了。好在初期蚕宝宝胃口不大,我家蚕也少,孩子爷爷每天早上去摘,总能供应上。后来就是从农村摘来好大一袋,放在冰箱里,顶了好长时间。

    眼看着16条蚕慢慢长大,突然一天小家伙又带回来10条。她说,有同学家里养的蚕太多了,没有桑叶吃,所以带到学校分给了同学。好吧,那就养呗。带回来的这些蚕比家里原来养的个头大,数量又增加了这么多,桑叶需求量立刻大增。孩子她爸专门又去了趟乡下,带回来一大袋桑叶。

    我每天换桑叶、清蚕沙,一开始是完成女儿的教学任务,后来自己也有了些乐趣。闲时静静观察,发现蚕吃桑叶很有规律,它们总是沿着叶子的边缘一圈一圈地吃,几乎一天到晚不停嘴,一盒桑叶转眼间便吃得只剩下筋脉叶梗。蚕食,这个词多么形象啊!它们努力地吃着桑叶,屋子里安静的时候,甚至听得到沙沙沙的声音,像窗户外面夜风吹拂着树叶,又像春夜的雨声。

    不多久,第一条蚕“上山”结茧。之前我做了一个供它“上山”的纸架,但蚕不感兴趣,只是在盒子边沿爬。我拿出一个纸巾盒把它放进去,它爬到盒子壁角作茧了。于是这个纸巾盒子成了作茧的窝,我看看有要结茧的蚕,就拎出来放进去。

    眼看着养蚕事业进入尾声,我的兴趣也已索然,谁知一天回家,小家伙兴高采烈地对我喊:“妈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又有了好多蚕宝宝!”又有蚕?可我已经不想养了呀!我相当气愤:你自己每天袖手旁观,兴致来了就去看看,喂桑叶、清蚕沙都成了我的事。我已经倦了,你怎么擅自又带蚕回家?小家伙看我不开心,马上甩锅:“是爸爸拿回来的。”原来,老公接孩子回家,路上看到一个被人抛弃的大簸箩,里面装了好几百条蚕,他看我每天喂蚕似乎很有趣味,特意捉了一些回家。

    这么一说,我想起学校附近是有一家小店,之前孵了好多蚕,主要卖给学生。我曾路过看到,小店旁有一棵瘦小的桑树,叶子稀稀拉拉,估计不够蚕吃的。尤其蚕长大后,桑叶需求量剧增,而孩子们买的都是小蚕,大蚕无人问津,估计干脆就抛弃了。我为那些蚕默哀一秒钟,然后无奈接受老公的恩赐。

    现在,我们家有40条蚕了,而且都是大蚕,前后几天,陆续进入作茧状态。我又拿出一个鞋盒,供他们作茧。有的蚕不等被拎入鞋盒,在原先的盒子里顶着一片桑叶就作好茧了。有的两条蚕挨在一起作茧,第三、第四条蚕又在它们茧的外面继续,最终一个角落聚集了5个蚕茧。这些蚕茧外围有一层薄丝,摸上去非常光滑。

    蚕茧以白色、黄色为主,偶有一两个淡绿色的。因为母亲说蚕结茧要7天,我一直不太敢动它们。今天早上想着把结茧已有7天的取下来拍个照,却发现有一只飞蛾已经破茧而出。

    还真是快啊,这一个生命的轮回。想想蚕的一生,不过一个多月,却是一个奇妙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蚕卵到黑色的蚕宝宝,再一天天变白变胖,最终作茧自缚、羽化成蝶。据说蚕只有极少数为留蚕种得以羽化,绝大部分终结为茧。蚕活一生,吐出大约1.5公里长的丝,这就是它生命的价值。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