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19-05/28/B2/4805284_bw-wangrm_1558926062571_b.jpg) |
图为部分泥金彩漆红妆系列作品。 (崔小明 摄) |
崔小明 蒋攀 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是我市最大的民营博物馆。在博物馆馆长黄才良心目中,“镇馆之宝”毫无疑问是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一组泥金彩漆作品——红妆系列。 走进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第一件展品就是这套泥金彩漆——红妆系列,总共有双梁提桶、软梁提桶、六角和合、茶桶、绣墩、八角提桶、讨奶桶、大型花瓶等20余件作品,均为传统喜庆题材的家具和生活用品。这些作品以中国生漆和金箔为主要装饰原料,设计精巧,做工考究,整体风格古朴典雅、绚丽多姿,让人赏心悦目。 作为宁波传统工艺,泥金彩漆发源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明清之际达到鼎盛。随着婚庆习俗与日用品材质的变化,传承日趋困难,目前仅宁海还保留着这项传统手工艺。泥金彩漆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全靠手工一步一步完成。完成一件大型作品,需花上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红妆系列由黄才良亲手创作,从构思到成品,历时两年,总共有20多道工序。 木匠师傅和箍桶师傅根据黄才良的要求,选用上好木头打制好一套红妆家具的粗坯。接着,黄才良对粗坯进行打磨和刮灰。这是一项力气活,少则“三灰三磨”,多则“五灰五磨”。之后,黄才良用过滤后的上等纯生漆加熟桐油,调匀后加朱砂粉碾磨,然后将朱漆髹在器物上。接着进行图案设计,根据器物的实用功能来设计画面,既要雅致美观,又要富有内涵。红妆系列创作,体现了黄才良高超的构图能力、扎实的文化素养,他将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巧妙结合,运用三维制图、现代雕刻等现代技术,在器皿上设计出一幅幅精美图案。在八宝盒上,设计的是两条活蹦乱跳的锦鲤,寓意鲤鱼跃龙门。环绕茶桶周围的是几只蝙蝠,寓意福气满堂。每件器皿的腰线、盒面,或名花珍木,或亭台楼阁,或虫鱼鸟兽,活灵活现。尤其是近一人高的大花瓶不仅造型别致,还设计了一幅百子图,100个孩童,形象表情各异,动作神态惟妙惟肖。 设计好图案后,开始捣泥,也就是将纯生漆、熟桐油、黏土、蛎灰、瓦灰等拌匀后进行捣、揉、捏、搓。捣好的泥要捏而不黏,揉而不散。这道工序十分关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捣泥成了制约泥金彩漆工艺发展的难题,因为捣好的泥受气温影响很大,气温太低泥会很快变硬。黄才良经过多年摸索,改进漆泥配方,目前漆泥已克服了气温的限制,4℃以上均可制作。漆泥捣好后,轮到“关窗”环节。“关窗”又称关框,即把漆泥搓成粗细不等的线条,根据图样堆塑轮廓边线。堆泥环节又称堆漆或堆塑,根据设计稿要求从内到外,技法多样,有薄堆、浅浮堆和高浮堆。 堆泥工作完成后,红妆系列已呼之欲出。但要等上彩和贴金后,作品才会显得富丽堂皇、光彩照人。上彩采用的是天然矿物质颜料。红妆系列作品的颜色铺陈可谓五颜六色,“天上”铺的是蓝色,“地上”铺的是绿色,石头用的是黄色,底色用的是朱红。整体看上去美观大方,典雅华丽。最后的环节是在堆塑的表面髹金底漆,放入暗室待干到88%至92%再贴金。经过一系列极其烦琐的程序,红妆系列作品才大功告成。 这件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广泛关注,成为黄才良的代表作。2013年,红妆系列作品获浙江省工艺最高奖——民间文艺映山红奖;2014年,红妆系列作品获全国工艺最高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18年12月,黄才良的红妆系列被邀请参加央视《我有传家宝》节目,红妆系列作品桶、盒、桌、椅、箱等摆满了演播台。在现场大屏幕十里红妆主题图片的映衬下,整个演播大厅一片“宁海红”,让观众叹为观止。黄才良现场展示了泥金彩漆的制作技艺,讲述了非遗传承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红妆系列多次随省、市代表团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成为展示宁波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的一张亮丽名片。有一年,红妆系列部分展品赴日本东京展出,一对70多岁的日本夫妻专程从北海道乘飞机前去观看。这对老夫妻一家三代从事清漆工艺,看到红妆系列作品赞叹不已,拉着黄才良交流了很久。经过这次交谈,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现在双方正在合作开发泥金彩漆文创产品。 虽然泥金彩漆作为嫁妆的历史已经过去,但经过抢救与保护,泥金彩漆不仅在礼品、收藏市场上需求旺盛,且重新回到不少新人的嫁妆名单上。传统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并且在产业化进程中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令黄才良欣喜不已。他还在积极探索,开发非遗衍生品,并与中国美院、杭州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合作,携手做好传承文章。 2016年年底,黄才良投资近亿元的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不仅将流散在地方的历代泥金彩漆器具搬进了馆内,还开设了泥金彩漆DIY作坊。“让非遗展示鲜活起来,走出玻璃柜,走到参观者的眼前、手上,这样对于非遗文化的展示、宣传和传承更有帮助。”黄才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