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 流 《红楼梦》中写到不少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涉笔端午节的也有好几处,文字不算多,但言简义丰,寥寥数笔就将大观园内一众人等在节日里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结合着小说主题进行了一番精妙的文学呈现。 小说中最早写到端午的是在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惹相思》。该回写贾芸特意买了冰片、麝香等香料来孝敬王熙凤。他说:“往年间我还见婶子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别说今年贵妃宫中,就是这个端阳节下,不用说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一语点出王熙凤正忙着张罗端阳节礼。幼小失怙的贾芸虽也是贾家子弟,但因家境贫寒,饱尝世间冷暖,故而年纪轻轻,便深谙人情世故。先前曾托贾琏谋差事,却如泥牛入海无回音。这次他瞅准元妃省亲前有大堆活计要人安排,于是借了银子给王熙凤送礼,极尽讨好之能事。后来果然得到了大观园“园林管理员”的职位。 端午在古时是大节,平朴人家尚要认真对待,遑论“钟鸣鼎食”的贾府了。过节就要送节礼,上下内外,官场、宫廷,各处的人情关系都得打点到位。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曹公列过一份元妃打发夏太监赐下来的端午节礼礼单。宝玉得到“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袭人还补充道:“老太太多着一个香玉如意,一个玛瑙枕。老爷、太太、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香玉如意。你的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和数珠儿……”这表明:唯宝钗收到的节礼与宝玉相同,多的是凤尾罗和芙蓉簟,即珍稀绸缎和高档席子,均属家居用品。然而宝玉这个端午节其实过得挺糟心的。因张道士提亲,说到“金玉良缘”,他和黛玉拌了嘴,最后还赌咒发誓:“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 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宝黛情感在吵闹中又进了一层。 到了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作者笔法又起变化。这次是将端午习俗和人物情节糅在一起写:“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晴雯在旁哭着,方欲说话,只见林黛玉进来,便出去了。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宝玉和袭人嗤的一笑”。此处的“蒲艾”指菖蒲和艾草,菖蒲叶呈剑形,民间称为“斩千邪”,艾草自带驱蚊香气。将蒲草艾草插在门上,有驱毒辟邪之功效。至于这里的“虎符”,不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调动兵马的符牌,而是一种用布帛缝制成的小老虎样貌的香囊。囊内装入雄黄、苍术、艾叶等中草药后,系于小儿手臂,可防蚊虫叮咬。接下来的描写则纯是在推动小说情节、描摹人物个性了。不少读者对林黛玉有误解,觉得她是个动不动就爱哭哭啼啼的“作”女。其实不然。黛玉才情卓著,心思灵巧。怡红院内,方才还火药味十足,可她一来,妙语解颐,开口便叫“宝玉和袭人嗤的一笑”。还有,之所以将晴雯撕扇这个桥段置于此处,是因端午之后,天气转热,古人纳凉多靠扇子。如此,撕扇风波立即和情境、时令相契合了。 小说里还提到一种很别致的端午习俗——“斗草”。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里,香菱、小螺、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几个丫头玩斗草游戏。“斗草”始见于唐代,至宋朝,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云:“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说明民间流行小儿斗草之戏。斗草分文斗和武斗两种。武斗是参与者各持草茎一端,同时用力去拉,先断者为输家。大观园内都是娇弱姽婳的女孩,自然文斗:两名游戏者依次报出花草名,一一对上,有谁对不上了,即为败北。小说中,几个少女原本对得很开心,“观音柳”对“罗汉松”,“君子竹”对“美人蕉”,“星星翠”对“月月红”,但当荳官说了个“姐妹花”,香菱对“夫妻蕙”,并解释“一个剪儿一个花儿叫做‘兰’,一个剪儿几个花儿叫做‘蕙’。上下结花的为‘兄弟蕙’,并头结花的为‘夫妻蕙’”后,小姑娘们便一起嘲笑香菱“想汉子”了。后来宝玉来时,说自己有“并蒂菱”,可见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深意存焉。若仅从史实角度考量,说明五月初五大观园依例放假过节,女伶们在这一天不用练功,不用唱戏,还被允许在园内嬉戏玩耍,到底和平日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