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易 领导干部担负着宣传引导群众、教育鼓励群众、动员组织群众的重任。而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促使听者行之有格、行之有恒、行之有效,往往需要借领导干部的讲话得以推动和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善于讲话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 但是,确实有的领导干部在善于讲话方面有欠缺,时常讲“结巴”的话,一遇讲话便如临大敌、惊慌失措,言不由衷、表意不明;讲“空洞”的话,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让人味同嚼蜡而昏昏欲睡;讲“肤浅”的话,多是一些过时的老话、套话,因缺乏新意、缺乏深刻而缺失生动;讲“陌生”的话,把冷僻当有趣,视新奇为幽默,有些事连自己也没完全搞明白就开始任意发挥,如此讲话怎不让群众摸不着头脑?讲“错误”的话,有时或许只是一个观点、一句话讲错了,甚至只是一个词用错了,但后果不堪设想,一旦被晒到网上,网民跟帖热议,其负面效应可想而知。 领导干部讲话,既体现思想素质、政治水平、文化素养,又反映群众观念、干群关系和工作能力。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不善于口头表达,原因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习不深。因为平日忙于工作而疏于学习,因此日常讲话就缺乏新意,且因视野不宽而打不开思路,难以调动起群众领会讲话精神、配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作风不实。因为好于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很少轻车简从下基层调研,手中很少有“实货”,因而讲话也就少有接地气的“干货”。三是适应不够。因为习惯依赖秘书或身边工作人员起草讲话稿,需要即兴讲话时,往往力不从心,以至顾左右而言他。四是动机不纯。为标榜自我、抬高身价,故作高深,选择引入一些所谓“高尖精、新奇特”的“知识”,囫囵吞枣加以引用、“阐释”,最后难免陷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尴尬境地。 领导干部不善于讲话,影响工作推进,也影响自身形象。那么,领导干部究竟应该讲哪些话呢? 首先要讲群众“听得懂”的话。因为只有让群众听得懂并理解领会了,才有效果。否则,群众听了不明不白,如坠云里雾里,那不是白费功夫吗?要让群众听得懂,领导干部就必须了解群众日常说话、听话的心理及其习惯,就必须研究适合群众的讲话技巧。 让群众听得懂只是第一步,还必须让群众“听得信”。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讲真话、讲实话,切忌藏着掖着而讲假话、空话、套话。领导干部要让群众“听得信”,就必须加强调研,做到听实话、摸实情,为讲话准备第一手资料;必须学会摆事实、讲道理,与群众一起分析矛盾、寻求对策、解决问题。 领导干部讲话,更须追求让群众“听得进”的境界。因为只有让群众“听得进”,群众认可了,才会有行动——主动配合、积极支持、协力推进。讲群众“听得进”的话,关键取决于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担当精神,能否与群众同频共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善于从群众呼声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和矛盾入手,帮助群众厘清问题、解决问题。 要让群众“听得懂”“听得信”“听得进”,领导干部还必须切实加强理论、经济、科技、人文、军事等各种知识的学习,坚持与时俱进,完善知识结构,克服“本领恐慌”,为提高讲话水平提供“源头活水”。只有坚持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时时更新知识、转变观念,领导干部的讲话才能让群众“听得欢”,而群众一旦“听得欢”了,争取群众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也就能水到渠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