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1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国寺·清嘉庆历史人物画砖屏:

刻在砖头上的 “族规”“家训”

人物画砖屏(局部)(陈青 摄)

    陈青 张璐易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有两大‘镇馆之宝’,北宋大殿最为人熟知,是我国南方地区现存最完整、历史信息最丰富的早期木构遗存,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镇馆之宝’;馆内可移动文物的‘镇馆之宝’,当属清嘉庆年间的历史人物画砖屏。”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副馆长徐学敏认为,砖屏的文物价值和背后的故事值得一说再说。

    这组历史人物画砖屏共有16幅,“出生地”位于江北慈城乍山黄山村的“大夫第”。据清代《慈溪王氏宗谱》记载,“大夫第”系由朝议大夫王严理(1756-1824)所建。王严理,国学生,候选布政使司经历,覃恩加一级,选授河南汝宁府粮捕水利通判,诰封朝议大夫,累赠通奉大夫。

    “大夫第”建成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台门、前厅、后厅等组成,前后厅之间有一段分隔墙,中设一门。16幅砖屏就镶嵌在门两侧朝北的墙面上,每幅高2.33米,宽0.5米,左右各8幅,仿传统建筑的木制格扇门形式。

    这些宝贝是怎样来到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的呢?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开展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原保国寺文物保管所接到慈城当地乡民提供的线索,由于日晒雨淋加上年久失修,民居“大夫第”中有一批文物面临损毁的危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查看,时任宁波市文管会办公室主任虞逸仲、保国寺文物保管所所长王子庆以及文保专家林士民、许孟光等商量后,决定把砖屏抢救性迁移至所内集中保护。迁移当天,将每幅砖屏分成上下两部分,根据不同的尺寸编号,分别放在定制的木盒里运输。

    徐学敏说,这件事看起来很小很偶然,但它反映出30多年前市民就有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如果当地乡民没有及时向文保部门提供线索,如果当时老一辈文物工作者没有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这些砖屏很可能就在岁月中残损甚至消失了。”

    砖雕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在民居建筑中,砖雕多用于大门门楼、山墙墀头、照壁等处,表现风格力求生动活泼。砖雕既有石雕的刚毅质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润,呈现出刚柔并济、质朴清秀的风格。

    徐学敏说,这16幅砖屏的价值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体量大、成系列化、保存完整。“砖雕作为传统建筑的装饰性构件,通常体量不会很大,但这批砖雕加起来近20平方米,在国内非常罕见。除了个别砖屏边缘部分略有风化,整体可以说相当完整。”

    其次,雕刻技艺高超精湛。砖屏中人物、植物、宝瓶、如意、旭日等刻画精美、细腻,脱胎于绘画而胜于绘画,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第三,“这批砖屏题材新颖、富有内涵。砖屏的核心部分内容为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摒弃了一般的祈求吉庆与单纯的藻饰豪华。”在徐学敏看来,砖屏题材不落俗套的背后,反映的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代表着宅主人对“景德、仰才、慕风”的颂扬。

    立德、立功、立言,被古人称为“三不朽”,勤、忍、忠、洁等都是古人所推崇的美德。在16幅砖屏中,“贤母教勤”“伯牙操琴”“圯桥授书”“北海牧羊”“君子慕莲”“倪迂洗桐”表达了“景德”的愿望;“博士传经”“神童特慧”“东坡读砚”表达了“仰才”的愿望;对弈、赏竹、采菊、寻梅等是古代文人的雅事,“商山四皓”“竹林七贤”“写经换鹅”“东篱采菊”“冒雪寻梅”“孤山放鹤”,表达的是主人“慕风”的愿望。

    徐学敏把这16幅砖屏称为刻在砖头上的“族规、家训、乡约”,他说:“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每天,宅第的主人推窗或入门即见砖屏,看到这些景德、仰才、慕风、亲乡的典故,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他的族人、友人还有村庄所在的乡民,也都能时时看到砖屏上面的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

    2007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对这16幅清嘉庆历史人物画砖屏设置专门的陈列室,进行原状场景展示,并与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合作,将砖屏的人文典故制作成16集三维动漫作品,传播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2016年年底,这些砖雕珍品还赴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展出。“在要让遗产‘活’起来的今天,我们还将结合数字化技术,通过预防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利用,使其成为解读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厚植民族文化自信的见证。”徐学敏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