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29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邹家令:在海上奋斗40年的“掌舵者”

扫码上甬派
看访谈视频
邹家令现在仍时刻关注宁波航海事业发展。(徐欣 摄)

    记 者 徐 欣

    通讯员 邵家艳 朱晓净 

    【人物名片】

    邹家令,1942年生,现居住在江北白沙,从1961年加入海军部队起,到2001年从船长的岗位上退休,整整40年,邹家令手中的舵没有松开过。如今的他仍返聘从事着与航海相关的工作。这位与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掌舵者”最大的心愿是,希望中国的航海事业越来越强大。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海员。通过努力,我从一名水手考上三副、二副、大副,最后考上船长,基本上走遍了中国沿海大大小小的港口码头,以及长江沿线的港口城市,在几十年的海上生涯中,目睹了祖国的强大和海运事业的高速发展。过去宁波到上海,只有上海海运局的“民主三号”“民主四号”客轮,后来是“工农兵十八号”“工农兵十九号”客轮,每年春运,几条货船改造成客轮运送旅客,条件非常简陋。而现在宁波舟山港货物年吞吐量居全球第一。我见证了这一港口的历史发展和变化,宁波的海运事业发展令人感到振奋。

    参军,为保卫祖国而奋斗

    1959年,我从宁波市第六中学毕业,考上了位于舟山的浙江省航务学校。能入读中专,对于我们那一代人而言,是极少有的,我既感到兴奋又充满憧憬。

    在学校的头两年里,由于成绩优异、专业能力出众,我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为增加海防力量、驻守海岸线,我终止学业加入海军部队,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61年8月,我来到驻扎于嵊泗岛的舟嵊137部队。我们吃喝拉撒住都在一艘舰艇上,一来为了巡察周边海域是否有敌军特务登陆,二来为了保卫嵊泗渔民的安全。

    不久,还是一个小兵的我就做出了让全队人刮目相看的事。夏季台风肆虐嵊泗岛,大风大雨让驻扎在海上的部队不得不紧急转移,我自告奋勇前去寻找“安全带”。这个地方必须是三面环山、一面有出入口的海域。再三寻觅下,我找到了一个叫“马迹山”的海域,它位于嵊泗海域中部马迹山岛的南岸。

    找到目标,就要趁风雨到来前赶紧转移。这两小时的转移过程格外艰辛,要一一通知嵊泗岛上的渔民,还要将部队的登陆艇开至马迹山。到达目的地后,抛锚、打桩、缆绳,虽然从军不久,但因为我的从容与果断,全队人安稳度过台风。

    1962年,我被调往江苏连云港,主要保卫黄海及吕泗渔场。每日沿海巡逻、保卫渔民,是我们的主要工作。

    退伍不褪色,海洋蓝一直在延续

    1965年退伍后,我回到宁波,在宁波海运公司谋得了一份水手的工作。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我一路从水手晋升至船长。货船、客船,我都开过。在海上漂泊了40年,我始终保持零事故,这着实不易。

    2001年,我从船长的岗位上退休。原本以为这次真的要离开海洋事业了,没想到没过多久,便被江甬物资中转有限公司返聘为海务经理,主要负责船舶管理、岸上管理以及一季度一次对水手的理论培训工作。

    每天早上7点多,我就坐在两台电脑前开始工作了。这是自返聘以来每天要干的事——记录电脑监控中宁波港内海域的各项海况指标。我每天要定时记录5次,一旦发现有危险情况,得第一时间进行报备并给出紧急方案。这一坚持,又是整整18年。

    今年,我已经77岁了,“海洋蓝”已经深深融入我的血液。只要航海事业需要,我还会继续坚持下去,直到哪一天老得干不动了,我会跟孩子们聊一聊海洋的故事、讲一讲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