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与本文内容无关 迦慧 摄) |
|
1985年,盛姗姗与父亲草婴在书房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
崔小明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通过这些小说我们认识了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而将这些小说翻译过来的幕后英雄却鲜为人知,他就是宁波籍著名翻译家草婴。过几天(7月12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的《草婴译著全集》将在上海正式发布。该书是草婴毕生翻译、创作的文学作品全编,共计22卷,约1000万字,是他一生文学成就的集中展示和总结。 日前,笔者采访了正在宁波参加佛罗伦萨(中国)国际设计双年展的国际知名女艺术家、草婴先生的女儿盛姗姗,了解到一些草婴先生不为人知的工作、生活故事。 盛姗姗说,父亲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出生于镇海骆驼桥。他的高祖父盛植琯创办的“盛滋记酿造园”曾盛极一时,产品销售遍及整个浙东地区。盛姗姗说,她的曾祖父和祖父都选择了从医。祖父曾担任宁波铁路医院院长。父亲在宁波上小学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宁波举行了大规模的抗日募捐活动。祖父交给父亲30块大洋,叮嘱他以自己的名义捐献。当年宁波的《时事公报》以《小学生盛峻峰独捐30金》为题报道了这件事情。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草婴一家迁居上海。20世纪50年代,草婴的翻译作品家喻户晓,《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顿河故事》等影响了一代人。新中国成立以后,草婴不要国家编制、不要行政级别,锲而不舍地翻译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从1977年到1997年翻译了《托尔斯泰小说全集》12卷,400多万字。草婴曾获“高尔基文学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等,其翻译作品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在出访时送给外国元首。 盛姗姗说,2015年,她父亲在上海病逝。2018年3月,在草婴95周年诞辰之际,宁波帮博物馆举办了一场《草婴》特别展,展示了草婴翻译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珍贵手稿,生前使用过的眼镜、放大镜,荣誉奖章,信函等。那次盛姗姗专程从美国赶回宁波参加了开展仪式,并会同家人向宁波帮博物馆捐赠了父亲的手稿。 盛姗姗说,她1957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赴美留学,陪伴在父亲身边20多年。她清楚地记得,父亲译著的原著包括《战争与和平》等,都是她和哥哥骑着三轮车从上海外文书店买来的。 盛姗姗说,父亲留给她最深的印象是坚强、乐观。“文革”期间,草婴因曾翻译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被“四人帮”批判,关押了一年。之后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呆上四天。 “父亲中学是在全英文学校读书,英语基础非常好。每次回来,他都会拿出《英语900句》教我和左邻右舍的几个孩子学英语。当时很多学校没有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但父亲告诫我们不要荒废学业,学好英语将来总能派上用场。” 果然如父亲所料,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波出国潮,盛姗姗凭借扎实的英语基础,获得了美国蒙克里约女子学校的全额奖学金。当时去美国的飞机票很贵,草婴用翻译《安娜·卡列尼娜》的全部稿费给她买了一张单程机票。 盛姗姗说,父亲一生坎坷,体弱多病,20多岁时患过肺结核,“文革”期间胃部大出血,胃被切除四分之三。但他与病魔顽强斗争,多次死里逃生。盛姗姗说,大概在1973年,父亲从“五七”干校回来后,不再从事翻译工作,而是被安排去挑砖头扛水泥。当时父亲十分消瘦,体重大概只有50公斤。有一次,扛水泥时,卸水泥的人操作不慎,一包约50公斤的水泥重重地压在父亲肩上,导致父亲第十三节椎骨粉碎性骨折。当父亲被人用门板抬回家时,全家人哭声一片,以为父亲会终身瘫痪。没想到这个时候,父亲却用微弱的声音劝慰家人:“不要哭,会好起来的!” 盛姗姗说,父亲对她影响最大的还有他择一业、钻一门、终一生的执着精神。盛姗姗说,从18岁开启翻译生涯直至病逝前一年,除了“文革”期间,父亲从未停止过翻译工作。父亲一生生活在“体制”外,没有工资、没有职称、没有编制,全靠稿费养活全家人。为此,他十分自律。他每天8点至12点,就像上班一样,在家里那间搭建在阳台一角的书房工作。有一次,有朋友借住在家里,早上刚聊了几句,草婴就说:“对不起,我要上班了。”朋友愕然,而家里人却习以为常。经过解释,朋友才恍然大悟。 1977年春天,草婴的身体状况好转,便开始动笔翻译《安娜·卡列尼娜》。“爸爸在‘安娜’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有一年夏天的傍晚,有个学生上门拜访。学生发现爸爸心情沉重,神情有点异常,和他聊天时似乎提不起精神。学生不明就里,以为老师身体不舒服,便起身告辞。父亲一再挽留。过了一会儿,爸爸才告诉学生:‘安娜死了,我心里很难受!’原来,这天他正翻译到‘安娜之死’这个章节,深深地为安娜的悲惨命运难过。” 盛姗姗说,父亲就是这样全身心投入翻译工作中,揣摩人物性格,心绪常常随着书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盛姗姗说,父亲选择翻译作品的标准是“文学作品首先要关心人,关心人民的苦难,培养人对人的爱”。他一辈子钟情肖洛霍夫、托尔斯泰,就因为他们的作品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弘扬爱与善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是父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盛姗姗说,日常生活中,父亲十分关心别人的疾苦。姜椿芳是我国俄语界的前辈,也是父亲走上俄罗斯文学翻译之路的引路人。“文革”期间姜椿芳被关押了8年。出狱后,他写信想拜访草婴。当时姜椿芳还没有恢复工作,与他交往存在一定风险。但父亲热情邀请他们一家前来上海。盛姗姗说,她清楚地记得姜椿芳到上海来是1976年9月,她和父亲一起去码头迎接。姜椿芳一家在他们家住了数周,两个老朋友凭着自己的政治敏感感觉到“春天要来了!”他们一起商量着筹建大百科出版社,为人民群众出版更多更好的作品。 盛姗姗说,父亲对普通劳动者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家里请了一个做家务的保姆阿姨,一干就是20多年。年纪大了,保姆阿姨腿脚不便,父亲就不让她上街买菜,自己提个篮子天天去菜场。“大翻译家”买菜的消息被媒体知道后,《新民晚报》还专门报道了这件事情。 盛姗姗说,父亲离开这个世界快4年了,但他的精神、品格和作品将永远留在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