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0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浆之美

清代文房用具
(应敏明 供图)

    应敏明 

    一件老物件是否够老,有一条重要的衡量标准,看它有没有包浆。古玩行家鉴定老物件,第一句话往往便是,这器物的包浆如何如何。说起来也真是奇妙,器物长期在空气中氧化,或者经过人们长时间的使用和把玩,其表面会逐渐形成一种如漆似玉的透明状物质,这就是所谓的包浆。包浆闪烁着温润的光泽,有一种古旧和沧桑之美。

    瓷器、金属器、玉器等的包浆分生坑、水坑、熟坑和传世等几种。生坑、水坑是指刚出土、出水的,熟坑在业界往往是指新中国成立前出土的。传世的好理解,就是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有人的使用痕迹。瓷器还有海捞的,就是从海底打捞上来的。

    书画的包浆比较特别。书画基本上是传世的,时间久了,卷和挂的次数一多,书画就会让人产生稔熟、温和之感,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幽光。包浆在器物上的反映是不同的。有趣的是,有些收藏爱好者收到旧物几乎不洗,生怕洗去包浆。其实包浆依附于器物,大多是洗不掉的。比如古董瓷器,用适当比例的84消毒液洗泡,包浆会越洗泡越亮。所以,古玩行还有句行话,说古器如新才是上品。当然,辨识包浆非一日之功,只有多看多琢磨,才能看懂器物包浆的奥秘。

    我的收藏主要是明清瓷器和江南家具。清中期以上的瓷器,大多釉水肥厚,包浆呈玉质,温润无“贼光”(新瓷器表面刺眼的釉光);尤其是明清官窑器,会呈现一种珠光宝气。但在实际鉴别中,辨识瓷器的包浆难度很大,尤其是现在仿明清瓷器者众,连拍卖行都不敢保真。十年前我曾收进过一只明嘉靖大罐,青花浓郁,沁入瓷骨,罐上画有道家人物,包浆玉质感很强。初看是嘉靖青花无疑,后经我师父香港古玩商马先生鉴定为赝品。原来,制假者按照一件明嘉靖青花大罐实物仿制,器形和人物画法几可乱真,无奈包浆难仿,仿制者为了掩饰“贼光”和火气,在瓷器上打了一层薄薄的进口蜡,冒充包浆。说真的,古玩行是个江湖,真假李逵难辨,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

    近几年,时兴海捞瓷,年代大多为宋元明。一些仿制者把瓷器置放在近海里,还让牡蛎长在瓷器上。过几年捞上来,许多瓷器上附有牡蛎壳,假冒海捞瓷,让人哭笑不得。一些晚清民国的瓷器上会出现一种叫蛤蜊光的包浆,这种蛤蜊光极难仿制,所以,仿制的晚清民国瓷器大多“吃过酸”(泡过硫酸),以此去“贼光”和火气,但明眼人还是看得出来的,因为泡过硫酸的瓷器显得“木讷”,缺少一份灵性。

    明清家具的老包浆,相对来说容易辨识。一根木头从山里被砍伐下来,经过晾晒干透,又经过木匠、雕刻匠、漆匠之手,最终成为一件家具。家具的价值在于使用,时间一久,每件家具表面就会产生熟旧的包浆,这包浆也称皮壳。皮壳有带漆的皮壳和漆消失后的原木皮壳。家具的皮壳,就像人穿上了一件衣服;有了一身好皮壳,是很替这件家具增分的。一件好的明清家具闪烁着温润祥和的深幽之光,如珠宝熠熠生辉。家具上的包浆光泽一定是不均匀的,除了人们的触摸,摆放的位置也决定了该家具与光和风的接触面,日子一久包浆就会深浅厚薄不一。

    现在仿制明清家具的很多。早年,我和几个朋友曾在湖南长沙清水塘,买来一件仿古的紫檀平头案。清水塘是当地著名的古玩街,上百家古玩店在此集结。那天我和几个朋友在其中一家装潢漂亮的古玩店里发现一张清代紫檀平头案,老板信誓旦旦声称是老物器,我们几个很是喜欢,就合伙以13.5万元买下,运到上海被鉴认出是高仿品。紫檀料是真的,古玩商为了仿古,用火枪轻微烧灼紫檀木,让木头析出油来,再用麻布打磨,几近老器。当然,如今紫檀料价格飞涨,那张紫檀平头案也早已不止13.5万元了,这是题外话。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古玩界对老木器包浆的处理有一种不好的倾向。比如拍卖行的老黄花梨家具都被打磨处理得如同新器一般,把那些留有岁月痕迹的原始皮壳给处理掉了。好在如今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已认识到过分清洗打磨并非好事,应尽可能地保存依附在老家具上的“历史信息”。

    清孔尚任《桃花扇·先声》中说:“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你看这(炉)上面包浆,好颜色。”说的都是器物包浆美。包浆是老物件特有的光芒,代表着器物的岁月和历史,是器物的身份证,也是时间给予器物的最好的礼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