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0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渐老渐熟 乃造平淡

——略谈孔小瑜绘画

孔小瑜(1899-1984),生于浙江慈溪庄桥孔家村,祖籍山东曲阜,为孔子第72代孙。近代海派著名画家,画室名“思撷馆”。
孔小瑜的《柳荫双骏图》 (方向前供图)

    方向前           

    孔小瑜一生绘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博古题材,另一类是以山水、花鸟、人物为题材的小写意。

    在近代绘画史上,孔小瑜以独具特色的博古画名扬海上,在艺术界和收藏界,孔小瑜的名字差不多就是博古画的代名词。

    多年来,美术界对孔小瑜的绘画还不够重视,或许是由于画家生前太过低调,不求声名,默默耕耘于画坛,或许是其绘画尚缺少标识性的个人风格。但无论怎样,孔小瑜扎实全面的绘画功夫和文化修养赢得了一些专家的认可:“海上画派,任伯年以后能达到‘无美不收’的艺术表现力,鲜有其人,如果说仅瑜翁一人也不过分。”这样的评价可谓不低。

    孔小瑜属传统写实派画家,画风严谨,传统功底扎实。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一样,孔小瑜继承了明清画家的工致细腻笔法,吸收了“吴门画派”及清“四王”的笔墨精髓,线条细挺,色墨淡雅,风格清新雅逸,介于传统小写意与工笔之间。尤其是代表画家艺术成就的博古画,具有现代海派绘画雅俗共赏的特点,深受大众喜欢。

    孔小瑜的博古画受题材局限,古器、古陶之物在描绘上既不能失真,又不能画僵,还要顾及藏家的审美趣味,对画家来说有一定难度。孔小瑜是有创新意识的。据相关史料记载,他早年积极倡导新国画运动,并对国画的用色、明暗等进行革新。从孔小瑜的博古画中也不难看出,其间融入了明暗、透视、色彩等西洋画法,增强了器物的立体感、厚重感,与传统中国画以线条或色墨没骨造型相比,丰富了物象的真实性与形象性。尽管孔小瑜早年就开始了对中国画创新的探索,但对于一位“一生画画,为求生计”的画家来说,创新之路不可能走得太远,孔小瑜必须“迁就”大众的审美趣味。

    孔小瑜把博古画作为一生绘画的重点,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博古画在当时深受百姓喜爱。博古画是一种摹写古代器物形状的绘画,往往还配有富有生活情趣的鸟虫、花草,如佛手、古松、秋菊、秀竹等等,或茶壶、砚台、毛笔等文人雅玩,寓吉祥之意,无论送人以礼还是居室张挂,都深受百姓钟爱。其次,孔小瑜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熟读《尔雅》《四书五经》,研习《释器》《金石录》等书籍,很早就对古玩珍器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当时海上,孔小瑜的博古画与吴青霞的鱼、江寒汀的鸟、张善孖的白虎、熊松泉的走兽,并称绝活,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张虎、熊狮、沈凤凰,瓶甏罐头孔小瑜。”

    从绘画的艺术格调来考量,孔小瑜笔下的山水、走兽、人物并不亚于他的博古图。尽管孔小瑜的博古图有较高艺术成就,但样式较为单一,作品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所以当人们看到他的山水、人物、花鸟作品,不由得眼睛一亮:“常画牡丹、紫藤、月季和蔬果,鸟兽则画松鼠、八哥、鸡、鹤、马,皆秀逸清新,令人悦目赏心。”

    创作于1948年的《柳荫双骏图》,为画家中年所作。作品主要描绘了两匹在溪河边奔跑的骏马,背景为杨柳、杂草、野树。两匹骏马一白一棕,互相嬉闹,十分可爱。近代不少画家喜欢画马,如甬籍赵叔孺、赵敬予父子,以及戈湘岚、殷梓湘、溥儒等等。由于平时勤于观察生活,强记默识,孔小瑜对物象的造型、动态乃至神态的刻画十分到位。孔小瑜画马一改博古作品的工致写实,介于工笔与小写意之间,充分展示了马的奔放、野性与可爱。中国画的书写性是文人画的重要内核,其“写”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写意之“写”——画画时须身心放松,表达画家的胸中意气与内心感怀。画家笔墨挥洒自如,色墨方见散淡虚和。二是传统中国画强调书法入画,突出骨法用笔,注重书写性。我们从《柳荫双骏图》中可以看到,画家多用线条来造型,柳树用粗线条,杨柳枝用细线条,杂草用细挺线条拉出,甚至马的造型也用线条勾画。倘若一个画家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绘画作品就无法达到这一高度。不过,孔小瑜的作品大多采用小写意,极少有大写意作品,这或许跟画家的审美取向及笔墨性格有关。

    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是孔小瑜绘画的一大特点。自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后,这一理论成为后世中国画创作的重要原则,“传神”与“形神兼备”成了传统中国画的评价标准。孔小瑜的绘画在忠实于对象真实性的同时,能做到传神。总体而论,孔小瑜的绘画偏于理性,也不失感性,但他审美与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还是有所区别。在“形”上,孔小瑜讲究的是“似”,齐白石追求的则是“似与不似”。由此可见,工笔、小写意、大写意,三者是有区别的。潘天寿说过:“以对象之形写对象之神,形是手段,神是目的,绘画不能不要形而写神,但要提高形的艺术性。”

    孔小瑜的画不会过时,因为他的画可读可赏,有格有调。美学史论家王伯敏讲得好:“瑜翁的画,它的妙处不在奇,更不在怪,而是绚烂之极归乎平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