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0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戚少保祠:活着的剑冢

今日临山卫(叶凯 摄)
戚少保祠 (叶凯 摄)

    方其军            

    一

    若干年前,我曾在余姚临山镇“驻扎”两月,收获颇多。其中之一,就是知悉声名显赫的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竟与临山有着密切关联。由此,临山因为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苍凉傲气,而显得不同寻常。

    在明代,临山卫与定海卫、观海卫并称“浙东三卫”。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戚继光由浙江都司佥书升任为宁绍台参将,这是一个需要领兵冲锋的岗位。从履历看,虽是武将世家出身的他,此前并未领兵打仗,只是巡逻守城、研读兵法。而临山卫是他拉开抗倭大戏序幕的重要地理节点,那一年,戚继光24岁。到任不久,上千倭寇袭扰慈溪,戚继光从卫所领兵出击,三箭连杀三个倭寇头目,初战告捷。直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浙江防守体制重置,宁绍台分离,设宁绍参将、台金严参将,戚继光改任台金严参将。就这样,临山卫与戚继光互道珍重……

    三四年里,戚继光在临山卫留下了行行足迹、殷殷情意和赫赫战功。他赴任台金严参将时,临山百姓依依不舍,在城隍庙侧建祠立像。祠名“戚参将生祠”,又名“去思祠”。余姚籍的应天巡抚翁大立挥笔写下《前宁绍参将南塘戚公生祠记》,翻阅明嘉靖《临山卫志》校点版,我看到了这篇大作。其中记述:“宁绍参将南塘戚君,平居轻裘缓带,折节下士,循循如儒生。而临敌敢勇,身先士卒,有烈丈夫之气。”一个智勇双全、风度翩翩的儒将形象跃然纸上。起初,戚参将生祠每年设春秋祭祀。至清代,年久失修,渐渐圮废。但,民族精神不可磨灭,民众对英雄的追思没有停歇。时隔300多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整个国家处于甲午战败的愁绪与悲愤中,临山百姓也不例外。抵御外侮的迫切心理,激起了对英雄精神回归的渴望。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临山重造戚少保祠。

    二

    初春的一个晚上,我走在临山的老街。踩一踩石板,心想会不会是戚继光走过的;摸一摸山石,心想会不会是戚继光扶过的。我合拢双眼凝神静气,周遭似乎生长蔓延着城郭和屋檐。耳畔,不时传来马蹄声响和操练呐喊。哦,在我的想象中,这或许是他即将奔赴台州的前夜。就要离开了,该有一个郑重的告别吧。毕竟,就在这里,他的满腔报国之心和满腹纵横之才,开始得到施展。

    不知不觉,我已行至戚少保祠。在夜色里抬头凝望,依稀可辨“戚少保祠”四字。历代有多少人如我这般在祠前怀古,追溯着一代英豪的前世今生。他的六世祖戚祥曾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死于云南。于是,家族世袭作为四品武职的山东登州指挥佥事一职。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4岁的戚继光袭任父职,也就是说,他不用研究兵书,不用当一天兵,自然就是四品武官。但,他终究是“不安分”的,他要展示实力,实现抱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他考中武举,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刚巧蒙古兵逼近京城,会试取消,考生直接分派守城任务。他被派去守御京师九门,又被派往蓟门巡边……

    然而,他的事业不在北方,而是在南方。他终究要痛打的不是来自草原的铁骑,而是来自水域的强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东南沿海倭寇嚣张,他被调往浙江任职……

    三

    借着月光,我端详戚少保祠。有资料记述:“祠坐北朝南,阔9.20米,深7米,分三间,明间梁架为抬梁式,结构简练,屋面硬山造,小青瓦覆盖。”四周围砌以砖墙,中间开一台门。地址牌上标注:“校场路17号”。所谓“校场”,是古代操练或比武的场地。

    离开后的戚继光以另一种方式留驻临山。姚北一带有许多戚姓居民,临山镇戚姓更为密集,相传是戚继光的后裔。我猜测,当地戚姓是他的嫡系传承不是没可能。另外,还有一些可能是他的属下、家丁甚至兵卒的后裔。调任台金严参将之前约半年,手握沿海兵务重权的高官胡宗宪准许了戚继光的一项请示:自行招募组织军队。随即,戚继光就从义乌招募矿工、农民约4000人,在校场口严格训练,这就是名垂史册的“戚家军”。当时,有的穷苦人没名没姓,跟随戚继光报效朝廷、除暴安良,也就“生是戚家的人,死是戚家的鬼”了。

    “抗倭浙东最前沿,今留城郭依然。戚军震耳杀声传,烽火台前。垛口萋萋芳草,寨边汩汩清泉。大街小巷忆当年,多少诗篇。”黄建周先生以诗词描述过临山卫作为抗倭重镇的壮丽史话。当然,所有的喧哗会归于平静。在戚少保祠后面,我发现一处方池,四周砌以青石,朝南一石上刻有三字:“洗心池”。池水清冽,倒映月光,如同琼浆。洗心其实是思过的另一种说法,年轻后生或有误入歧途的,或有心性迷惘的,在瞻仰纪念戚继光后,也许会悬崖勒马或拨云见天。

    在戚少保祠,民间的朴素追思挽留的是英雄的精神,那种伟力如同宝剑高贵、精锐。假如家国需要,民众会被唤醒,随时听从感召,利剑出鞘、所向披靡。这或许是戚少保祠的最大意义。戚少保祠,就是一座活着的剑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