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1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老有所为

多方合力 扩展农村“精神养老半径”

    记者 厉晓杭 通讯员 罗秋玲 支倩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仍然是可以有作为、有进步的人生阶段。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家庭的代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在宁波农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日益增多,“养儿防老”这种传统观念也开始逐步瓦解。相比城市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农村精神养老相对匮乏,也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精神养老,更注重对老人的情感慰藉和人格尊重。当前,我市各地正在不断探索精神文化活动载体,让农村老人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老有所为,鼓励老年人发光发热。

    “草根领袖”引领——

    更新养老观念,实现自我价值

    只上过三年学,却成了“女秀才”;没摸过摄像机,却成了“大导演”,这就是江北甬江街道草根艺术家乌月琴。

    今年83岁的乌月琴,出生在甬江街道河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还是让她上了三年学。退休20多年来,她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自编自导了上百部作品,并带领一群老人,在宁波周边地区义务演出500多场,成了村民心中的“大明星”。“以前很多人的想法是退休后吃得饱、穿得好,有空出去旅游,现在我们老年人的观念不一样了,要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乌月琴表示。

    去年,宁波“剿灭劣Ⅴ类水”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乌月琴也想出一分力。“我只会唱戏,所以就想通过戏曲的形式,号召更多的村民加入进来。”之后,融合了甬剧和越剧元素的表演唱《同心协力治劣水》便与村民见面了,不仅让村民明白了剿劣的重要性,知晓了与剿灭劣Ⅴ类水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让他们了解了政府的相关政策及措施。

    无独有偶,在北仑,乡贤钱树德也同样在发光发热。从教师岗位退休后,钱树德组建老年民乐团,担任基层宣讲员,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传承着乡愁文化。“虽然人老了,但我的心态依然年轻!”钱树德是北仑多个村、社区特聘讲师,在假日学校、老年电大等多个基层教育平台免费授课,同时也义务担任北仑几家文化礼堂的顾问。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钱树德仍坚持到文化礼堂担任义务宣讲志愿者,像上班一样准时,风雨无阻。他孜孜不倦地传播着本土文化,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为了进一步扩大基层宣讲的覆盖面,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习惯,钱树德还登上银屏,做了北仑电视台方言故事栏目“山海经”的主持人,用方言讲述传统家风家训故事和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

    在宁波,这样的“草根领袖”不在少数,他们把新理念播撒出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和鼓励更多老年人追求精神生活。

    乡土文化复兴——

    创新活动载体,打造“精神乐园”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悠扬婉转的歌声从北仑小港渡头董社区的一间教室内传了出来,40余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学唱歌曲《我的祖国》,台上台下互动不断,气氛热烈。

    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学生都是头发花白、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从最初的识字扫盲,到学习使用手机,再到上音乐课等各类课程,老人们在社区开办的“老少学堂”接受基础教育已有两年半了。

    “我们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社区,居住的大部分是老年人,不识字的老人比较多,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们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需求。”渡头董社区党支部书记郑蕾告诉记者,三年前,一位老人偶然向她提起,暑假社区为孩子们开办了假日学校,能不能给老年人也开个学习班,活了一辈子没上过一天学,想出趟门却连路牌也不认识。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郑蕾,她决心开个老年识字班,帮这些“求学若渴”的老人扫扫盲。

    “年轻的时候没赶上好时候,没能好好学习,这会儿得珍惜啊!”学员丁订香说,自“老少学堂”开课以来,她风雨无阻,一堂课都没有落下,生活非常充实。

    优秀的乡土文化积淀着民间大众牢固深厚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近年来,我市各地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慈城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一大批“民间高手”分散在全镇的各村、各社区,聚合成了近百支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从2017年开始,慈城镇创新开展“拾”村文化汇十堂巡演活动,根据各村特有的

    历史文化、村情村史、民风民俗,注重打造主题鲜明的文化汇演活动,满足了农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在当地反响强烈。

    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半浦村有着令人惊叹的人文历史及建筑景观。慈城镇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骨干成员充分挖掘半浦村先贤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将他们搬上大舞台,举办以“重拾古村落文化”为主题的巡演活动,让老年村民清楚自己的文化家底,重树对历史的敬畏感。

    北仑梅山岛地处偏远,江梅社区调研发现,社区里居住的老人,多为洗脚上田的农民,有部分老人甚至没有出过梅山岛,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社区根据实际,开展“乐享桑榆”老年人老有所乐项目,定期组织60岁以上老人参观康达洲际医疗产业园、宁波大学梅山校区、梅山港码头,亲身体验梅山建设丰硕成果。该社区还与宁波大学梅山校区、梅山海事等单位共同组建“青春伴夕阳志愿服务队”“青享公益”等志愿服务队伍,带社区老人体验高科技产品、坐船环绕梅山湾、包粽子传承非遗文化等,拉近社区老人与青年党员之间的距离,让老人走出梅山,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居民张维志说:“没想到我在迟暮之年还能走出去,看到宁波巨变,不留遗憾了。”

    需求更加多元化——

    “精神养老半径”急需扩展

    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需求日趋多元化,而且缺口较大。尤其在农村地区,仅靠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已经满足不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养老半径”急需扩展。

    针对孤寡老人、困难老人等群体,我市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项目。比如针对农村行动困难老人,北仑梅山街道梅东社区开展“小院暖桑榆”项目,构建起老年人关爱网络。

    “党员义工们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剪指甲、陪聊、理发等上门关爱志愿服务,还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们走出家门,通过参加小院暖心故事会等各类活动,让他们重新回归邻里圈。”梅东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主任韩建华表示。

    搭建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新的精神空间。北仑郭巨东港社区的弄堂里有间小茶室,每天来这里“打卡”的居民络绎不绝。在养生室成立之前,老人跟着太阳走,是郭巨街头常见的现象之一。“茶室开起来后,来茶室聊天喝茶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别提多热闹。”今年64岁的张阿伯说,来茶室的大部分老人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有了茶室后,大家聚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

    如今在养生茶室内,有不少人在下象棋、练书法、唱戏曲,街道和社区还会通过弄堂宣讲队宣讲等多种形式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和民主协商,发挥余热。

    “文化礼堂+”,也成为农村精神养老的新阵地。2000余平方米的开放空间内,分布着书画室、篮球场、健身房、游泳馆、瑜伽室等10余个个性化功能区块,这是“高大上”综合型的回龙村文化礼堂令人惊艳之处……数据显示,鄞州区至今已建农村文化礼堂110家,覆盖率超过60%。伴随农村文化礼堂的建成,一批批草根文化队伍也在不断形成与发展。为了破解服务资源供给不充分、不精确的难题,鄞州区通过“部门合力”“名家助力”等方式,从“输血”到“造血”,提升服务质量。去年,政府与社会力量携手向全区农村文化礼堂提供了10大类、28小项、累计1742场次的活动供给,服务群众31万人次。

    慈城镇则整合农家书屋、文化宫、“春泥计划”活动室等功能,力求把文化礼堂建成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长效型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阵地。

    宁波文化礼堂建设顾问团特聘顾问陈万丰认为,作为农村的精神文化坐标,文化礼堂在农村精神养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把礼堂用好、用活,有助于更多农村老人走出家门,融入新时代的乡村生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