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2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曲进校园”之我见

    张 广          

    “戏曲进校园”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地方戏曲,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等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目前,不少学生家长包括部分老师,依然存在以下疑惑。

    一、传统戏曲虽是文化瑰宝,但毕竟是程式化的东西,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看不懂。二、在生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青少年学生似乎更喜欢直观性强、快节奏的艺术作品,喜欢流行时尚元素。在此语境下,有人担心强行要求学生学地方戏曲,可能会误导学生(其他的戏曲如京剧、昆剧等就更不会去涉猎了)。三、现实情况是当下学生学业负担重,还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这些和学业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最好少走入课堂,以免影响学生学习。四、从教材和师资上看,目前缺乏较好的戏曲校本教材和专职戏曲教师。

    那么,到底该怎样看待“戏曲进校园”呢?

    笔者以为,首先要明确的是,“戏曲进校园”不是培养戏曲表演的从业者,而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进学生的文学修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脸谱是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脸谱图案和色彩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骜不驯、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体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的服装与脸谱相辅相成,服装上的花纹、图案、颜色、腰带等十分讲究,无不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戏曲最具民族文化特色,学生们通过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进而获得色彩内涵、服饰文化以及历史、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戏曲进校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戏是生活的虚拟,程式是虚拟在艺术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戏曲表演中,有时空的虚拟、自然环境的虚拟、物体的虚拟、人物动作的虚拟等,所谓“眨眼间数年光阴,寸炷香千秋万代”“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演员在舞台上举手投足间都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且想看懂戏剧,要求观众必须有一定的时空想象力。

    传播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戏曲天生就是人民艺术,特别是语言更具有地域性。在方言日趋式微的当下,通过戏曲培育方言的受众,不失为振兴方言的有效途径。地方戏曲承载着当地的声腔源流和特色,凝聚着当地的民俗小调,反映着当地的民俗风情,具有浓厚质朴的乡土气息。

    戏曲的剧本,不少是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或是当地人们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而且戏曲大多已经被当地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进校园就是在振兴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

    当前,受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社会上其他诸多因素影响,我们的学生多愿意接受各种不费脑力、不花时间的快餐文化。长此以往,必然会心浮气躁。而戏曲的表现形式相对“拖拉”,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倘若如此,可以让当下的学生更沉稳、更专注。另外传统戏曲剧目大多扬善抑恶,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通过戏曲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最后就是要消除并解决好“戏曲进校园”的顾虑和途径。

    推动“戏曲进校园”,需要做好“三结合”:一是学校主体与戏曲艺术院团引领相结合,二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三是培训学校师资与引进专业力量相结合。

    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戏曲作为一项传统文化,要“传承”就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不能长篇大论地进行理论灌输,而应该针对当代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选好剧本,通过观摩或互动体验,进行深入浅出的传授,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戏曲进校园”要优化内容、创新方式。结合时下的流行文化,发掘一些有意思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然后编写成剧本,将戏曲节目贯串其中,形成一台用传统戏曲表现的舞台剧节目,突出参与感和互动性。每一场演出,学生们可以跟随演员一起走台步、亮相、秀兰花指……在玩乐中引导他们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其次是解决师资问题。目前家长和校方大多担心戏曲进校园的师资问题。毕竟音乐老师中大部分是声乐专业,对于戏曲知识了解不深,会哼唱的更是少之又少,哪里有资格去担任戏曲教学的重任呢?音乐老师即使想学,也非一日之功,因为戏曲流派多,唱法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让音乐老师进行短期培训后“上岗”,难免有“赶鸭子上架”之嫌,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要解决师资问题,除了长期培训以外,当务之急,就是可以聘请社会上的戏曲专业人员或爱好者(票友),当过渡兼职老师,采取学帮教的方式,既教学,又培养新的戏曲老师。

    第三是经费问题。戏曲是一项综合舞台艺术,涉及道具、服装、器乐等,分工明确,演出要求高。比如化装中的脸谱问题,就要求每次都要现化。学校的教学经费通常专款专用,戏曲进学校的经费就成了问题。如果让院团来出,他们本身就生存困难,有的还是民营的,更不可能。所以,政府财政需给予一定的兜底。当然学校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家长做助教,或者聘请票友到校举办讲座或组织学校会演等。

    将戏曲融入教育,让戏曲的艺术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是传承祖国艺术瑰宝的有效途径。当然,戏曲进校园不必急于求成,笔者建议先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试点,再慢慢推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