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1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拉面的历史滋味

——《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读后

    林金壹            

    若干年前,笔者曾和家人一起去“味千拉面”尝鲜,原本以为能吃到地道日本面食的我们大失所望:“这不就是中国的方便面吗?”说起味道,也的确和自己在家做的方便面颇为相似,只是店里的配菜多了些,整体口感偏于咸鲜。我在沮丧之余也有些好奇,如此“中国风味”,为何被冠以“日本料理”?又是凭借什么在中国城市遍地开花?不曾想到,自己的困惑在学者顾若鹏的著作《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中得到了解答。

    面食,这一在东亚地区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食物,几经流转方立足于日本餐桌。其间,中国文化对日本拉面的形成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目前被视作日本代表料理的拉面本就是中日文化交融的产物。因此,当拉面以日本面貌输出至中国时,我们不难品尝出里面亲切的“中国味道”。在交通落后的年代里,佛教僧侣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把中国面条带到日本,而且因高超的制面手艺受到民众追捧,以至于日本国内一度禁止寺院售卖荞麦面,可见当时人们对面食这一新来事物的消费需求之盛。与此同时,僧侣们也把味噌酱的制作工艺推广到日本,大大提升了食物的风味。相比中国饮食,“日本味道”融入了更多肉质厚实的海味,从而呈现出独特的鲜美,构成了日本饮食中的美味灵魂。日本的拉面变革之路是从明治维新开启的,正因为门户的开放,日本得以博采众长,推动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多方面改革。反观彼时的中国,却因闭关锁国而直到1877年才有清朝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赴日考察,错失了改革的良机,落后于世界各大强国。

    在全球文化融合的今天,日式料理之所以能在世界美食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日式情调”。对于欧美国家而言,这样的情调或许满足了他们对传统东方图景的遐想;而对于中国等东亚国家来说,日式情调往往给人精致、坚韧和一丝不苟的感觉,伴随着对过去岁月的怀旧和尊重。于是,我们看到日本以喜多方市为代表的“拉面城”的崛起。许多日本人渴望到类似的地方一游,通过美食来追寻被现代化所遮盖的“真正”的日本。也是在这样的诉求下,如今的日本在保护和珍视传统方面常为他国称道,彰显出日本文化的悠久魅力。然而,日本自近代以来着力构建的“民族魂”是否真的完美无瑕?历史早已给出了否定答案。

    日本在世界各地掀起的“拉面热”,带给我们关于打造国家文化形象的颇多启示。在日本国内,早在拉面热潮席卷全国之前,就已有许多曲艺作品生动地演绎各样的美食故事。如14世纪的情景喜剧《卖昆布》、18世纪的剧目《目黑沙丁鱼》、19世纪的剧目《2号警卫室的杂食》等。而当代日本,更擅长以音乐、漫画和影视作品等形式来生产以拉面为主题的流行文化,并积极地向海外输出。在各国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日本拉面文化成功走向世界的例子应该为我们所借鉴和学习。

    作者顾若鹏在这本著作中,用其严谨求实的考证为读者阐述了日本拉面兴起的来龙去脉,带领我们一起见证了大众美食上升为国家文化招牌的蜕变历程。最令人欣赏的是作者执笔时所秉持的开放心态:“我们需要从狭隘成见中抽出身来,把视线放低一点,看看不同时期社会各个阶层所发生的故事,去欣赏更为充分的社会变化和人们经历的沉浮。”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位历史学者的温情和人文情怀,他品尝到的是美味拉面背后的历史滋味,描绘的是包罗万象的文化景观。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