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1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发垃圾分类的“集体意识”

    记者 徐展新 通讯员 桂琳

    第8天

    垃圾分类的“集体意识”在萌芽

    样本家庭:朱萍(海曙区段塘街道南都社区居民)

    分类感言:四年来,我感受到了身边亲友、小区居民观念的变化,从最初的怀疑、冷淡乃至拒绝和反抗,到如今的理解和接受,垃圾分类的“集体意识”正在萌芽。如今,宁波已擂响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的“战鼓”,发布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将垃圾分类定义为“新时尚”,这让我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

    从2015年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开始,朱萍就冲在第一线,承担起义务垃圾分类督导员的工作。近年来,她感受到了身边亲友、小区居民观念的变化,从最初的怀疑、冷淡乃至拒绝和反抗,到如今的理解和接受,垃圾分类不再和“脏乱差”挂钩,“集体意识”正在萌芽。

    在社区见证分类意识“升温”

    四年前,朱萍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场景——

    当时的南都社区刚开始试点垃圾分类,大部分居民都不清楚垃圾分类的具体方式,更没有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遇到投错垃圾的居民时,朱萍只能“厚着脸皮盯着看”。“对方质问我为什么总是看他,觉得一个陌生人守在垃圾桶旁,非常奇怪。我只能耐心解释‘餐盒和餐巾纸不属于厨余垃圾’,希望他尽量理解我的工作,为垃圾分类出一份力。”

    类似的情形多了,身边的许多队友都打了退堂鼓。“那段时间,不少人放弃了。有的是家人反对,有的是觉得受人冷眼不值得。”朱萍则咬着牙坚持下来,她常常自我安慰“万事开头难”,只要带头执行、坚持不懈,“五年后总能看到成效的”。

    令她高兴的是,心中的“五年计划”四年后就实现了。如今,宁波已擂响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的“战鼓”,发布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将垃圾分类定义为“新时尚”,这让朱萍有了充足的底气。

    今年5月,南都社区启动撤桶并点,第一个开展工作的小区是百合园。那段时间,朱萍几乎天天站岗守候,告诉居民新的垃圾投放点在哪里,劝导他们提前做好分类。“现在,社区的居民大多认识我,会亲切地问好,耐心接受我的劝导,还会在下雨天邀请我进家门避避。”朱萍感慨地说,“几年来打下的基础就起到了作用,大家的接受速度很快,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相当顺利。”

    此外,南都社区的楼道里也出现了一棵课“垃圾分类树”,分散生长的“枝桠”上张贴着一颗颗苹果,代表了该楼道的每一户分类合格的家庭。“大部分居民养成垃圾分类意识后,会自然带动邻居们效仿跟进。我们会鼓励党员家庭主动亮相,在分类树上额外张贴小纸条,更好地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南都社区书记姜吉波说。

    习惯养成“新招”频现

    由于较早开始试点,南都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阻力相对较小,但仍有很多固执的“分类钉子户”,需要精准施策、巧妙破题。

    朱萍所住的小区位于段塘街道,靠近中心城区,居民基本上是宁波人,但暑假期间仍会出现不少走亲访友、照顾小孩的外地人。“他们的停留时间较短,且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交流难度较大,会出现一些垃圾乱投放的现象,劝导的难度会大一些。”朱萍说。

    南都社区的解决办法是挨个劝导,集中做好这一小部分人的思想工作。但在外来务工人员大量集聚的城郊接合部,光靠社区干部或村干部劝导,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

    为此,集士港镇广昇村想出了一个新办法,一方面将“垃圾的分类定点投放”写进村规民约,另一方面与房东签订协议,要求他们遵守农村垃圾分类房东监管工作,成为租客们的“专职垃圾分类督导员”。

    这种“间接治理”的方式,效果令人惊喜。以广昇村为例,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都选择配合,约50%能做到准确分类。为此,村干部们“趁热打铁”,与区垃圾分类办配合组织房东参加农村垃圾分类培训,每节课持续一个半小时,以多种形式完成科普工作。

    在宁波,还有很多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的“新招”。

    海曙区鼓楼街道开设了垃圾分类“绿色银行”,可以在完成分类后兑换日用品,同时组织“跟着垃圾去旅行”“有爱换有害”“垃圾分类进校园”等宣传活动,截至今年5月已举办160次。

    专注智能回收的本土企业“太空侠”则聚焦年轻群体的习惯养成。今年4月,“太空侠”尝试将垃圾分类和运动健身结合起来,既愉悦身心,又创造社会价值。今年6月,该企业又尝试以投递垃圾的形式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为贵州的孩子们完成心愿。“我想让垃圾分类变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参与。垃圾分类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他们的认同至关重要。”该企业的创始人祝元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