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奇马”肆虐期间,民兵在鄞州区东吴镇转移受灾群众。(徐能 摄) |
陆 仁 风力超强、雨量超大、范围超广、时间超长、破坏力超大……刚刚过去的超强台风“利奇马”,虽没有在宁波直接登陆,但狂风暴雨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利奇马”共造成我市10个区县(市)145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在防御“风王”的战斗中,宁波全城动员、全力应对、全面防范,全市上下展现出了强大的“宁波力量”。 群众安危,高于一切。面对这场“1956年以来登陆浙江综合致灾强度最高”的台风,我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按照“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统一部署推进各项工作。立足于提前防范、科学调度,气象部门及早发布预警信息,水利部门预先腾出大中型水库的库容;按照防台等级转进要求,海上作业的船舶及时进入锚地和安全水域避风,沿海、内河客(渡)运航线和陆上的客运班线适时停发;各级领导靠前指挥,科学研判风情、雨情、汛情,积极组织动员力量和物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员避险和防洪、排涝、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等工作。这些,为集中力量防范“利奇马”创造了有利条件。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利奇马”肆虐之际,交通、通信、电力、市政等部门和有关方面的抢险、救援队伍,逆风而行,冲锋在一线、战斗在一线,堪称台风中的“逆风而行者”。10日凌晨,千年古刹天童寺被洪水穿寺而过,300余名群众被困。关键时刻,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民兵站了出来,顶着狂风,冒着暴雨,徒手在洪水中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我们是和台风比速度的人。只有快一点、再快一点,才能赶在灾害发生之前守住人民群众的安全!”军警民携手接力,谱写出一曲众志成城的动人赞歌。风雨就是号角,灾情就是命令。这次防台期间,我市4.3万名各级防台责任人全部进岗进位,投入应急救援力量14万余人次,他们为甬城撑起了一把安全的“保护伞”。 风雨激荡,考验着基层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初心。在象山西周镇栲树岭村,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地做老人转移避险的思想工作,不少同志一天一夜不曾合眼;在慈溪宗汉街道史家村,党支部书记史正军带领15名退伍老兵组成抢险队,清理积水,帮助村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在鄞州姜山镇墙弄村,党支部书记翁阳明在防汛抢险一线连轴转了近20个小时后,病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宁海黄坛镇兴坛村,党支部书记徐建野冒雨四处奔走,蹚水排摸危房、排查险情、转移群众;在镇海澥浦镇觉渡村,党总支书记郑云左脚受伤打着绷带,强忍伤痛拄拐到村委会布置防台工作……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受灾群众最集中的地方、救灾困难最大的地方,总有党员干部们忙碌的身影。 在抢险救援中,无数志愿者不停奔走于最需要的地方,成为一道道亮丽的城市风景。宁波高新区有一支由20多名车主组成的“酷越应急救援队”,在台风到来之前,他们就做好了准备,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哪儿有险情就赶到哪儿救援。他们利用越野车涉水能力强的功能,自备拖车绳、拖车钩、打电线、急救包、绞盘等工具,把一些蹚水“趴窝”的车辆拖出来。一天之内,就救援了20多辆车……像这样的志愿者队伍,宁波还有很多很多。风雨中,那些闪亮的瞬间,那些无私的援助,值得永远铭记。 那些在灾害面前不屈不挠、互帮互助的人们,更是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在受灾比较严重的鄞州区东吴镇,许多村民未等大水完全退去便从安置点赶回家,准备“收拾收拾重新生活”。在自然灾害面前,他们哭过、慌过,但从未犹豫过、放弃过;北仑“送粥奶奶”,给避灾的工人送来200多个热包子;奉化裘四村的“长者饭堂”,为老人上门送餐……亲帮亲、邻帮邻,大家一起守望相助,重建家园,凝聚起了一股“一方有灾,八方相助”的强大合力。 风雨同行、干群同心,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人们前进的步伐。正如一位网友在甬派留言:“台风过后,我们见证一座城市的温情与坚守,也见证灾后恢复的信心和斗志。”是啊,“利奇马”所激荡出的“宁波力量”,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了这种力量,我们一定能够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回来,我们一定能够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