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第一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矗立在港口博物馆的外侧,远远望去犹如一个蓝色巨人。(陈青 摄) |
陈 青 “中国港口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以港口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次介绍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但它是一件镇馆之宝,是人类运输史和我国港口体制改革的重要实物见证。”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将1958年生产的世界第一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作为“一馆一藏”向市民特别推介。 这台起重机重约500吨,高40米,轨距宽10.5米,装卸臂展开长约54米,由美国佩斯高公司生产,如今矗立在港口博物馆的外侧,远远望去犹如一个蓝色的巨人。 在介绍这件镇馆之宝前,冯毅先解说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航运技术革命,其中就涉及集装箱的发明和使用。 美国人麦克莱恩被称为“集装箱之父”,他聪明、有经济头脑,二十几岁就拥有了自己的运输公司。1953年,为了提高效率,麦克莱恩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高速公路运输拥堵的问题。他想着,能不能把卡车的头和轮子去掉,只让大箱子上船,到了目的地后再让卡车去接?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了空间——这是最早的集装箱概念。他还请人评估这个想法,得知利用集装箱进行航运的成本比散装节省94%,于是马上付诸行动。 1956年4月26日,在新泽西州的纽华克港,一架起重机把58个车厢装入一艘老邮轮。5天之后,这艘名为“理想X号”的轮船驶入休斯敦,那里有58辆卡车等着装上这些金属货柜运往目的地。 “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集装箱航运,一场航运史的革命开始了。”此后,麦克莱恩又成为世界第一艘全集装箱船“盖脱威城号”的主人,它的第一次航行是从新泽西出发到迈阿密。在集装箱的帮助下,装卸工作依靠两组码头工人就迅速完成了,每小时装卸量达到30吨,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运输行业。 “麦克莱恩不是唯一对集装箱运输感兴趣的人,美国美森航运公司在1954年也开始关注集装箱。”冯毅介绍,“美森”公司请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韦尔登教授负责集装箱业务。韦尔登教授和他手下的研究者们通过计算机分析发现,麦克莱恩的模式可行,先改造货轮,在甲板上装载集装箱,货舱用来运输散货。他们还调整了集装箱的尺寸。 “美森”公司采纳了专家的意见,由哈兰德负责轮船改造设计。哈兰德的兄弟唐纳德是一位起重机工程师,他们去休斯敦观看了“盖脱威城号”的首航。 “唐纳德认为龙门式集装箱起重机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导致船舶翻覆。“美森”公司要求重新设计起重机,由哈兰德兄弟负责此事,建造工作则交给了太平洋海岸机械设备公司,也就是佩斯高公司。”1959年1月9日,世界第一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由“美森”公司安装在旧金山湾东边的阿拉米达站场的英赛诺码头。 这个“世界第一台”又是怎么来到宁波的? 冯毅说,1987年12月,因南京港务局与美国奥克兰英赛诺码头公司合资建立“南京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世界第一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成功引入中国,成为当时南京港以及长江各内河码头中最先进的集装箱码头装卸专用设备。 1988年2月,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主席罗森伯格专程赴华,为此设备授匾“国际机械工程史里程碑”。设备引进后曾经过升级改造并一直在使用,直至2005年随着南京港港口设备的升级换代而完成历史使命。 “这台起重机来历之特殊、使用时间之长,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冯毅说,南京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港口领域的中外合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使中外合资成为港口体制改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一种优先选择。 2017年11月,为了让这台设备得到长久保存,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我国港口建设运营历程、世界港口机械技术发展历史、我国港口的改革开放历程及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更好地认识“一带一路”的倡议精神,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将这台“蓝色巨人”捐赠给中国港口博物馆作永久收藏。2018年8月,设备在“港博”安装完毕,并向公众免费开放。 那么,中国的第一台集装箱起重机又是什么时候生产的呢? 冯毅说,上海港机厂在1978年开始建造中国第一台集装箱起重机,1982年在天津港正式投入使用,相比世界“第一台”差不多晚了20年,这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国自主创新、自力更生发展集装箱运输的实物见证。“目前,我们正在与天津港沟通,争取他们能够捐赠‘中国第一台’,落户宁波的中国港口博物馆。” 冯毅感叹,自世界第一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建造设计和投入使用,跨越60年,地球另一边的上海振华港机集团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机械制造商,占据全球90%市场份额。而世界集装箱码头的前10位排名中,中国占据了7席,上海港排名第一,宁波舟山港位居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