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2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间 才是 试金石

——写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之际

    枕 流            

    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结果揭晓。在提名的十部作品中,最终评选出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五部长篇小说为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五部佳作,我看过其中三部:陈彦的《主角》、徐则臣的《北上》和李洱的《应物兄》。从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我最推崇陈彦先生的《主角》。陈彦先生一直以来很低调的,是一位写作才华与文学名声严重不符的作家。我多年前开始读他的小说,从《西京故事》到《装台》,及至今天力胜群侪、实至名归的《主角》。其作品深得我心的原因在于:笔触细腻、雄健,情节生动、自然,文学境界开阔、舒展。《主角》可说是作者三十多年剧本和小说创作经验的一次厚积薄发。砖头厚的上下两册书,每一行每一页皆引人入胜。全书将一位秦腔艺人半个世纪以来经历的种种人生兴衰、悲喜沉浮写到了极致。读来真是荡气回肠、百感交萦。

    作为“70后”作家,徐则臣如今就有此等笔力,未来的文学前程,颇可期待。我读他的作品不多,之前只看过一部《耶路撒冷》,该作曾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提名作品。尽管最后铩羽,但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的《北上》则以气韵沉雄、架构宏阔见长。作者以小说的形式完成了一次沿着京杭大运河溯流而上的民族历史追寻之旅。作品在大运河从衰败寥落到重焕青春的今昔对比中体现鲜明的时代主题,很能唤起读者对于运河文化的悠远怀想。

    李洱先生的《应物兄》是本届得奖作品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起码坊间的读者群中出现了不同的评价。该作学院派风格浓郁,着眼于刻画当下知识分子群落的众生相。作者号称“花费了十三年时间才完成这部近百万字的长篇”,然而创作时间和篇幅体量从来不是判断一部小说质量优劣的标准。整部《应物兄》看下来,最大特点便是用典频繁,小说充满了各种极具知识性和思辨性的内容。李洱先生自己的解释是:“任何小说都有它的知识性。我试图让知识也成为小说的肌理。”但不少读者认为,对像“螽斯”“黔之驴”等文化词汇不厌其烦的精细解释,令作品有了卖弄炫技之嫌。笔者私见:由于《应物兄》过于追求文本的知识容量,削弱了小说叙述本应具备的流畅性。但即便如此,此作依然称得上一部不错的才子书,有其可圈可点之处。至于有专家将之誉为“当代版的《儒林外史》”,甚至《红楼梦》,就纯属信口开河了。

    茅盾文学奖是当代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四大文学奖奖项之一(其他三个为老舍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也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奖,无论在学界还是民间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过众口难调的道理,古今如一。除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公认杰作外,有些“茅奖”作品,读者看后也会觉得不过尔尔。这种现象其实无可厚非,审美趋同的同时肯定也有审美差异存在。况且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方式是专家评奖——由评奖委员会成员投票评选完成。此种内行人评奖的方式,势必更为看重作品的技巧性、艺术性、思想性、专业性乃至学术性,相对就容易忽视普通读者比较在意的可读性和通俗性。差异现实存在,不必刻意弥合。从今年评选出的几部作品来看,评奖结果基本符合读者的预期。平心而论,一部作品是否优秀,和得不得奖关系不大。且看世界上顶级的那些小说名著,无一不是由时间披沙沥金之后才留存下来。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文学最好的试金石绝非一时的臧否褒贬,而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公正和强悍的时间。我相信,若干年以后,我们再回头去看今天这些因得奖而成为新闻焦点的作品,肯定能得出更为客观、公允的评价。

    最后,打算再去拜读一下《人世间》和《牵风记》这两部作品。一来,文学的兴盛和咱们读者的支持分不开,二来,毕竟是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值得一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