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晓峰 通讯员王西泽 刘益)昨天下午3时,在江北万达广场,一场由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多部门举办的“携手反诈担使命 服务企业保平安”活动开幕。 企业代表上台与各参会单位签订《涉企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告知书》。今年年初以来,全市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受骗的企业工作人员占到全部受害人的50%以上,企业财务类人员被骗金额最多。 活动现场,市反诈中心举行被骗资金返还仪式,将483.3万元交还给了9名受害人代表。 “遏制电信网络新型犯罪,要紧跟大环境发展趋势做到与时俱进,‘打击’与‘防范’两手抓好落实。”有民警告诉记者,从2013年起,我市传统犯罪开始减少,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兴起并成为“主角”,发案呈量大、面广、形式多样等趋势,涉及的案值从几百元到上百万元,其中千元左右的“小案”最为常见。 曾经,“小案难破”的背后是现实的无奈:基层民警缺乏与银行方面有效对接的途径,联系起来耗时费力还效果不佳,加上走流程、开具冻结文书等需要时间,与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与时间赛跑”的客观要求明显冲突。所以,过去这类“小案”让警方有“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的感觉。 “小案难破”倒逼公安部门改革。市公安局专门印发了电信网络诈骗警情处置工作规定,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追回被诈骗款项的概率。最大的利好消息出现在2016年1月4日,公安刑侦骨干、技术专家、银行及三大运营商工作人员等全部入驻,宁波市反虚假信息欺诈中心正式成立运行。不久后,我市35家单位又联合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为市反诈中心“撑腰”。 强有力的支撑,带来的是战斗力的飙升!仅半年时间,我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发案率出现“拐点”。当年第二季度,3个月时间,全市发案量分别同比下降0.9%、13.02%和14.44%,降幅逐月扩大。 随后的3年时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如今“警银”协作24小时无休运作,一有案情发生,立即能够“点对点”指令式秒级响应,迅速帮助受骗市民冻结被骗资金。最快的一次,警方接到报警后1分钟就成功止损。截至今年6月,市反诈中心已成功止付被骗资金达2.08亿元,日均止损超16万元。 “小案难破”的魔咒就此被打破,甚至“由小挖大”反而成为常态。今年7月初,宁海公安从海南等地押回51名犯罪嫌疑人。这是民警辛苦近一年的战果:他们从两起案值不到5000元的冒充QQ好友诈骗钱财小案入手,成功破获了公安部督办的大案。还有前些天余姚公安从宁夏银川抓回121名涉嫌网络交友诈骗的犯罪嫌疑人,事情起因也是一起案值3000元的小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