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0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漫步武胜门

清晖佳气楼。
武胜门民房。
武胜门路。

    胡仲光/文 沈建玲/摄    

    假如有人问,如今余姚城内哪片土地最为古老?当数明阳街道武胜门街区了。

    这里没有时时散发着柏油臭的马路,没有贴着马赛克高高耸立、阻挡阳光的办公大楼,也没有繁杂喧嚣的汽车声。只有挂着墨黑水迹、长满青苔的粉墙黑瓦和窄窄长长的弄堂。三三两两的人们,或围坐在一起晒着太阳,讲“空摊头”,打“老K”;或拎着煤球炉子,生火烧水做饭。这里与外面隔了一个世界,处处还是过去那种安静和慢条斯理。

    在“日新月异”的年代,这片土地为什么还能顽强地坚守着?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文献中有记载: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始建余姚城池,西边的城墙筑到西水闾,设了候青门。到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年)秋,江浙行省左丞相方国珍拓宽余姚城池,城围往西延至龙泉山西麓,筑陆门五,增设了此门。由于东晋隆安二年(398年),有孙恩造反于海岛,攻入浙东大陆。朝廷派官军前来平息,刘牢之带官军曾于此战胜孙恩义军,并屯兵于门外胜归山,故将此门取名为“武胜门”。

    古时候,武胜门是进出余姚城的主要道路口之一。从城门到如今的阳明西路,全长500米的武胜门路上,店家鳞次栉比,街面非常热闹。只是近年来,由于交通工具的变化,街区的调整,武胜门才渐显冷落。

    现在的武胜门街区是前些年特意保留下来的,因为这里除了武胜门外,还有许多历史遗迹,是余姚城内少有的一块“风水宝地”。历史上,这里人文昌盛,名人故居众多: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出生地“瑞云楼”、民主启蒙思想家黄梨洲七世孙黄武万自黄竹浦搬迁此地的“黄家墙门”、朱舜水族裔居住的太守房路清“翰林第”都在这里,余姚“三阁老”之一的孙文恭的故居“宰辅宅”也坐落于此。此外,明代散文大家倪宗正故居“清晖佳气楼”,管氏望族的明代广东右参政管见故居,明代史氏“翰林房”,明吏部尚书霍天官府,清代山西太原知府史梦蛟故居“太守房”,清桥梁建筑师叶樊故居“寿山堂”,民国时期的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故居“蒋家花园”等,都集中于此。

    小小区域内,有如此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曾生活于此,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存,实属罕见。正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在《送谢景初迁凭宰余姚》诗中曾写:“余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烟水万人家,熙熙自翔集。”

    走在这里,常常会被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同时,也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曾几何时,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的余姚城内,见惯了如此的房子、如此的弄堂和如此的生活场景,乌家道地、管家弄、王家墙门、石子弄、江南直街,还挂着“文献名邦”的老县衙门、荷花池……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深深地烙印在老余姚人的心中,无法轻易地抹去。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些熟悉的风景渐渐不见了。相比之下,武胜门街区是幸运的,比起其他地方保护得还算完整。尽管如此,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还是失去了踪影,如明吏部尚书霍天官府、清代山西太原知府史梦蛟故居“太守房”、蒋梦麟故居“蒋家花园”等已被一拆而空,清末进士朱元树的“翰林第”也被改为他用。

    人往往生活在许多纠结之中,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一方面难以忘怀历史赐予的恩惠,另一方面又无法阻挡时代涌动的潮流。面对着这些老房子、老墙门、老弄堂,更多的叹息和遗憾,只能默默地留在心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