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开学之前,很多学校在进行新生军训。杭州采荷中学在军训时举办了一项比赛——系鞋带和叠衣服。系鞋带比赛的程序是这样的:先把鞋带从鞋子上解下,然后在三分钟内把解下的鞋带穿回去,再系紧。比赛的结果,大出人意料,竟有整整三成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把鞋带正确地穿回去,有的孔洞穿错,有的好几处打结。叠衣服的成绩更差,只有两成学生完全达标(8月28日《钱江晚报》)。 这虽然只是一般规模的比赛,却反映了现在孩子的动手能力不是一般的差。要说谁之过,恐怕学校和家庭都脱不了干系。 学校的教育,极度偏重知识,又极度忽视劳动技能教育。这个问题,只要家里有孩子在读书的都知道,家里没有读书的,也听得耳朵起茧了,不想在这里多说。 家庭的教育,比学校有过之而无不及。对老师布置的繁重作业,家长们不仅全力配合督促完成,而且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报了许多需要的、不需要的和完全多余的培训班。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任何家务事不让孩子参与,有的家长恨不得连吃饭穿衣这些本该自理的生活小事,也想代劳。在这样“关爱备至”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们不会叠衣服、系鞋带,那只是必然产生的众多问题之中的一个小问题。 这场比赛之后,杭州采荷中学做了反思。校长助理徐峥老师认为,学校开展劳动养成教育十分必要,它不仅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也符合国家对教育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徐老师还认为,劳动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在劳动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反思是不错的,但要真正有效果,就这么几句轻描淡写的话,想改变积重难返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 前两天看到一条微信,我给它出一个标题为“无情的日本”,现摘录几条,给徐老师的反思做点补充。 无情的包包——孩子们上学去,除书包之外,还拿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包,有装着毛毯的包,装着餐具的包,装着鞋子的包,装着衣服的包……上学时带去,用完了装好带回来。即使是皇室的小公主,即使是才上幼儿园的小孩子,即使是下雨天,也是孩子自己拿着。 无情的运动会——即使不到一岁的孩子,入幼儿园了就要参加运动会,运动会比赛只有团体冠军没有个人冠军(有更深的考虑)。 无情的午餐——很多学校会提供营养午餐,但孩子们就餐得带着餐垫和环保筷(从小开始学习用筷子,除中国外,日本可能是唯一外国);常吃的土豆泥所用的土豆,要学生自己种;吃完饭第一件事,就是自己拆牛奶盒,然后洗干净、晾晒干,第二天送到学校的回收站(日本街上不用设垃圾桶,以前我们街上也没有垃圾桶,因为可以随手扔)。 无情的教师——每天到幼儿园,换衣服、放联系手册等事,都由孩子自己完成。即使是两三岁的孩子,也要每天重复着做换衣程序,老师只是站在一旁看着,不伸手帮忙。 无情的规则——幼儿园的孩子没有课本,不设数学、拼音这些课程,有的只是每月一册的绘本,教孩子们学会微笑待人和说谢谢。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被要求遵守许多规范:行走要排成一路纵队,电车或公交车上不能吵闹,过马路时要高举自己的手臂。 …… 与从日本旅游回来的朋友交谈,几乎无人不称赞那里的服务人员讲礼节、市民守规则,看得到排队,看不到插队……看了上述种种的“无情教育”,就会明白,日本人的这些素养,就是从幼儿园开始被“无情”地培养出来的。 对于日本学校和家庭的“无情教育”,可以用一句话形容:道是无情却有情;对于我们学校和家庭的“有情教育”,可以用另一句话形容:道是有情却无情。 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初一学生不会系鞋带、叠衣服”的毛病,表面上看是学校和家庭之过,往深里追究,则是整个教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方向和体制出了偏差。如果不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回归,孩子们的“不会”,一定会更多、更大、更严重,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怎么样,由他们主宰的社会又会怎么样,想想都有点后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