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1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淌在小镇时光里的温暖

——汪菊珍《东河沿人家》读后

    颜文祥           

    这是一部写人的书,让我为难的是,我无法判断《东河沿人家》是一部小说集还是散文集。所有的文章来自生活,描写的小镇真实存在着,而且我很熟悉,这一点看起来像散文的写法;而叙述的情节又有太多的机缘巧合,世事难料、命运多舛的人物故事令人唏嘘,这一点看起来又像小说的章法。但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我很喜欢这部作品,因为它文字朴实,细节生动,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像一幅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展现了小镇在那个年代的市井烟火。小桥、老墙门、石板路,行走其中的人,就像我的隔壁邻居,十分亲切。透过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人情的冷暖、人性的善恶以及残酷现实中命运的蹉跎,往事并不如烟。

    汪菊珍的这部作品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去年9月13日,余姚市委宣传部和余姚市文联在姚江文艺之家为其召开了一次评审会。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作者:一位中年妇女,戴着一副眼镜,素雅、朴实,就像她笔下的那条东河沿,给人的印象就是亲切与低调。在发言中,她一直表示自己只是个写作爱好者,也许是同姓的缘故,平时最喜欢的作家是汪曾祺。汪曾祺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意”,写文章从来不刻意追求什么,有一种无技巧就是最大技巧的抱朴守拙之美。汪菊珍汲取了汪曾祺作品的精髓,长期以来把目光对准小镇墙门里的人家,以童年的视角,平静又从容地叙述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镇社会生活的众生相。没有矫揉造作,更没有无病呻吟,庭院深深深几许,从蔡元房、敬义堂到光第、六房宅,每一间房子,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信手拈来,看似分散,实则又有相互关联。

    作者在东河沿生活了多年,对河边的一草一木熟稔于心,并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是的,东河沿,它朴素、渺小,但鲜活,更具有尘世感。在汪菊珍的笔下,活动在小镇的不只是那些人,还有小镇的物件,这些物件在她的眼里,一样具有生命和温度,并和人一起构成了小镇的主体。可以说,在时空转换与时代变迁中,汪菊珍通过感性观察、理性思考,用自己的文字写出了当时人们生存和生活中的尊严、同情、悲悯。

    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作品的构成必须具备四个元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表现形式,这是文章立起来的四根“柱子”。尽管在这本书中,个别篇章由于时间跨度有些大,段与段之间的表达转换显得突兀,人物性格的形成缺少了过程,但总体来说,汪菊珍的作品不但“立得住脚”,而且还十分稳健。每篇文章的篇幅并不长,但基本上写出了小镇人们平淡而又不普通的一生。这来源于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寥寥几笔,通过几个细节就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走向。因为熟悉,所以亲切,这是我读这部作品最大的感受。当我们谈起一篇作品时,最先想到什么?一位著名作家的回答是:人物和细节。汪菊珍这本书中的许多文章,就是通过细节,刻画了丰满的人物形象。最典型的是那篇《一把油纸雨伞》,文章只有2000多字,却通过一把油纸雨伞的变化,写出了乔爹、乔哥及乔哥儿子一家三代人的命运。同样,在《棉花秆》《第七块石板》《灯花》等作品中,精彩的细节描写随处可见。如在《棉花秆》一文中,稻区的阿圆姐姐嫁到了棉区,用棉花秆当烧饭柴火,却怎么也掌握不好火候,烧出来的饭不是半生,就是焦糊,由此导致婆媳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样的细节安排,胜过千言万语,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窘境和窘境下人性的一丝光亮。

    这是一部让人心生暖意的作品。不知道为什么,当我读完它的时候,我脑海里竟响起那首有名的歌《酒干倘卖无》。是啊,《东河沿人家》就是汪菊珍献给我们的一首有关小镇记忆的《酒干倘卖无》,充满温暖,充满人世间的美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