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12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端声音

    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须跨越“技术能力陷阱”

    中国社科院院长谢伏瞻在《经济研究》撰文指出:新一轮工业革命是一场技术经济范式协同转变的复杂过程。包括中国在内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到高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这一轮工业革命相较之前几轮工业革命最大的特点。

    按照传统的发展经济学逻辑,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优势承接发达国家成熟产业的产能转移,是后发国家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式。而一旦成熟技术转移的红利被收割完毕、发展中国家本土的企业又不能成功打开技术赶超的空间,其经济增长就会进入长期相对停滞的状态。巴西、智利等拉美国家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在微观上就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成熟技术转移完成后,这些国家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形成和跟进,因而进入了技术能力和经济增长的平台期。可以说,“中等收入陷阱”的背后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陷阱”。

    利用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培育本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主体,形成独立的产品平台、研发体系和实验体系,是后发国家在技术层面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赶超路径。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不仅后发国家在新兴产业领域迎来并跑的机遇,而且由于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后发国家在成熟产业也迎来利用其独特的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赶超的窗口期。

    新中国70年

    国家形象不断建构完善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金龙在《光明日报》刊文指出: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过程,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也是不断建构完善国家形象的过程。

    国家形象是特定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国家行为与活动在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提升国家地位、促进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建构的国家形象是多维立体的,蕴含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具体形象。建构国家形象则需要利用多种资源,历史资源、现实资源、民族特点与品格等都成为国家形象建构的要素。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建构国家形象方面,我国经历了通过纪念活动建构国家形象、通过对外交往建构国家形象、通过增进民族团结建构国家形象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始终注意将国家形象建构和政党形象、人民形象建构结合起来,使国家形象、政党形象、人民形象相互衬托、相得益彰。这些成果与经验对于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等都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推动“绿水青山”

    向“金山银山”

    转化的程度和方式

    要因地制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孙要良在《中国环境报》刊文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和界限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也不例外。从主体功能区划来看,我国广袤的国土可以分为4类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不同类型开发区上,开发的内容和重点也不同。有些地区要重点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有些地区要重点发展粮食生产,有些地区要重点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

    因此,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程度、方式也是不同的,不能平均用力。其转化程度和方式一定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另外,“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甚至十年、二十年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这是因为“生态生产”与“物质生产”“人口生产”不同,周期十分漫长,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