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博 培罗成年产西服工装25万套,每批次的不同款式、尺寸都要分别制版,年制版量200套以上。最近,潘超宇同制版剩余的纸板边角料较上了劲。在原本纸板材料利用率最大化的基础上,他反复琢磨,研制出了用于制作西服口袋的袋盖机模。以往,公司的袋盖机模都是向国外买的,每组巴掌大的机模要四五千元,而且下单两个月后才到货。如今,经过潘超宇的创新,利用边角料制作机模,每年能为公司节约成本5万元,且半小时就能做出来,保证了多品种小批量服装产品的高速生产。 今年45岁的潘超宇是宁波培罗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制版师,身兼数职的他可是一个“大忙人”。他除了是“潘超宇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还是纺织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和国家首批服装制版师鉴定高级考评员。 “我一直记得入行时师傅说的那句话,要坚持己见,择一事、终一生。”从事制版工作25年,潘超宇始终用行动践行不忘初心,传承勤劳、肯吃苦、敢于创新的“红帮精神”。 精益求精,做那个爱较真的人 1996年,潘超宇进入培罗成从事服装制版工作,从一名普通的职高毕业生成长为“浙江省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 制版,是衣服从构想到成品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埋首在堆满剪刀、卷尺和牛皮纸的工作台前,潘超宇整天和各类布料、各种人体模型打交道,反复测量、勾画、裁剪、调整……“每一个款式每一个版型都要反复推敲,布料材质如何,上身效果如何,细节往往决定了成败。”潘超宇说。 同一款职业装,南北方穿衣习惯不同;职业女装,既要保持版型,又要保证手臂上抬的舒适度;职业男装,手机经常放在胸前口袋里,如何既保持美观又能防辐射……面对工作,潘超宇总爱较真。 在培罗成,大家都知道潘超宇没事就窝在办公室里琢磨。如果办公室里找不着,他肯定在车间与工人探讨如何精准制衣。“下车间能第一时间掌握生产情况,听取工人们的建议改进样版制作,实现精益求精。”他说。 精确制版,衣服质量有保证,也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制作一套职业装,耗材大约是2.85米。潘超宇反复琢磨初毛样,从衣服肩角和领角上省出“丁点儿”布料来——而这减少的1厘米,每年能给公司节约成本20万元。 敢于创新,捧回多项国家专利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浙江省万名好党员、浙江省“万人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宁波市优秀高技能人才奖、港城工匠、宁波市首席工人……走进“潘超宇技能大师工作室”,各级荣誉和国家专利证书挂满了一整面墙。 “一件西服细分起来有300多道工艺,每一道工艺都有门道,都可以动脑筋优化提升。”潘超宇说,服装制版要勤于思考,设计永无止境。 “今年,我们又捧回了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说起专利,潘超宇的眼神闪着亮光。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他,和记者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 “这个是我们新研发的西服嵌条缝制器,以前缝制西服里布的嵌条时,机器只能走‘直线’,现在可以‘拐弯’了,这样的好处是西服的款式可以更加多样化。” “这个盖袋纸膜是我比较得意的专利作品,结合‘防反翘袋盖’专利,利用衣身里料经纬纱向的牵力,替代工业化生产中的醋酸专用袋盖里料,节材降耗、解决袋盖‘窝’势。” …… 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多年来,潘超宇累计带徒163人,其中77人获中级及以上证书。他带领的技术团队持有25项专利,成员个个是国家级专业技师,其中3人还是全国各类服装设计大赛的获奖者,各自拥有8项以上实用新型共有专利。 热心公益,制版技能倾囊相授 “同学们,一件西服有20多片裁片组成,似乎没有那么复杂。如果真想把这件西服做好,背后隐藏的工作量和数据量远远超出你的想象。”这两年,潘超宇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西服职业装行业内返修率为1.5%至2%,而去年培罗成的返修率仅在0.8%至1%。在课堂上,潘超宇对自己的技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利用废弃的裤子拔裆机改造出“贴体插肩袖分烫定型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稳定性;设计变型推板法应用到职业女装中,使样板对人体覆盖率得到提升,产品返修率大大降低……在潘超宇的帮助下,徒弟们的技术突飞猛进。今年6月,徒弟康凯还在宁波市“技能之星”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二等奖。 从15年前入党开始,潘超宇为人处事恪守党员要求。去年,他当选为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后,更加处处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在中西部扶贫协作中带头捐款,热心结对贵州贫困学子,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 在他的带动下,工作室的10名成员,有7人入党,每次企业遇到疑难杂症,他们都是冲到一线的“急先锋”。上周日,利用为数不多的休息机会,潘超宇和徒弟们来到下应街道景湖社区,指导社区爱心缝纫班裁剪,给吉林延边的孩子们缝制秋裤。 对于未来,潘超宇充满期待。他说:“宁波有着令人骄傲的‘红帮精神’,这种精神,一直传承到现在。未来我将继续弘扬这样的优良传统,为宁波服装业走得更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