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水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成功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经济大市、从商埠小城到现代化国际港城的蝶变,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全面小康的跨越,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华丽宁波篇章。回顾70年走过的历程,宁波发展的经验主要有: 一是坚持以市场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动力。宁波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统一,既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使得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相得益彰。改革开放之初,宁波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以“不争论”的态度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极大释放了发展的活力动力。上世纪90年代,率先推进国企“两项”制度改革,改制率在95%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鼓励创业创新,目前拥有市场主体90多万户、民营企业30多万家,创新创业创造氛围浓厚。与此同时,政府加快转变职能,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制定落实产业政策、规范引导市场秩序等,解决或缓解市场失灵失效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长期以来,宁波的体制机制竞争力及营商环境位居国内前列。 二是坚持以联动化发展用好港口最大资源。宁波始终坚持立足港口谋发展,坚持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推进港口产业与城市开放联动发展,加快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宁波舟山港已从仅有4个千吨级破旧浮码头的区域性内河小港成长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三。依托港口加快临港工业布局,基本形成了绿色石化、能源、船舶制造等临港工业体系,临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和稳定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458万增加到2018年的820万,城镇化率从13.9%提高到72.9%,建成区面积从18.3平方公里扩展到近350平方公里。 三是坚持以国际化发展发挥开放最大优势。宁波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抢抓中国加入WTO机遇,发挥港口作为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枢纽节点功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宁波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活化石”和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自营进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1029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301.1亿美元,年均增长33.3%;口岸进出口总额连续8年突破20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500亿美元,境外投资超100亿美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在前列,与64个沿线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四是坚持实体化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发挥港口和区位优势,聚焦深耕实体经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了从“三根半烟囱”到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工业小市到工业大市、工业强市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市各类制造业主体超过12万家,形成了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新材料等8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2018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4954亿元,均居浙江省首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宁波紧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着力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五是坚持以高站位服务服从国家重大战略。宁波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发挥港口和开放优势,坚持服务服从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上世纪80年代,面对长三角地区和华东地区能源原材料短缺局面,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电力、能源进口中转、大宗商品交易等产业,积极建设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国家生产力布局作出重大贡献。上世纪90年代,围绕上海国际航国际运中心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共同发展”,推动宁波北仑深水港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战略部署,努力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国家开放大局。十八大以来,宁波发挥港口和开放优势,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综试区和中国-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 (作者为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总经济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