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土气息 乡愁滋味

——记老画家朱开益

朱开益先生
朱开益作品(张广 供图)

    张 广           

    朱开益老师客居宁海,而宁海我不陌生,我在那里生活过近3年,至今还和有些朋友在走动。朱老师从文化馆退休,而我现在也在文化馆工作。最主要的是,朱老师的画和我这么近,离百姓这么近,离逐渐远去的生活这么近。在那里你可以找到一个海边渔村、一栋古镇老宅,可以寻得一方世外桃源,可以看见鸡鸟花鱼。在那里,俯首皆是生活常见之物、之景、之情。

    朱开益,又名阿益,别署怡得楼主,1945年生,余姚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原理事、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原常务理事、开明画院画师、宁波市政协书画院画师、宁海书画院副院长。他擅长花鸟、山水画,曾在杭州、宁波等地举办个展,出版有《江南民间木雕艺术图集》《朱开益画集》《意写宁海·朱开益画集》等。

    翻阅朱老师两年前出版的画册《髟墙无语》,浓浓的乡土气息、淡淡的乡愁扑面而来。画册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无意而得”,共28幅作品;第二部分“闲情漫步”,共44幅作品;第三部分“随形挥之”,共12幅作品;第四部分“写意百卉”,共18幅作品。

    从生活的温度到艺术的深度

    朱老师这本画册,更像一本“现代生活启示录”。内容接地气,有生气,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能让观者深深感受到纯朴的生活和文化底蕴。文发乎情,书画发乎情,我想正是由于他对“深入生活,扎根于民”艺术理念的理解,才把自己平凡生活、日常所见融入艺术创作中。

    从朱老师的画中,可以窥见其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和观照现实的人生态度。他的画不是那种对世俗的远离——那种高远晦涩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而是将农村和城市场景作为绘画对象,取材接地气,即便是座椅扫把、髟墙稻田也别有趣味。浓浓的生活气息仿佛一股清流从他笔下流出。

    西方绘画讲究笔触,中国绘画讲究笔运,中国人以长短不同的笔运组合关系,解释世界万物。以线条破解时空关系,寻求认识事物的途径与方式。在形而上的抽象问题上,离不开笔画的意象性,有着“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妙趣和旨意。朱老师画中的线条是饱含感情的,其讲究想象的塑造关注情感的表达,打通文人画和学院派的奇经八脉,做到了形神兼备。

    从乡土的气息到浪漫的童心

    朱老师的画透露着浓浓的乡土气息,透过他的画作,能真切地感觉到农村人的那一份纯朴与自然。

    丰子恺曾经说过,“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丰子恺认为,只有纯净的心灵才能生产出纯净的艺术。朱开益老师面相和善,眉宇间流露出儿童般的纯真。朱老师身为布衣,与世无争,宁静致远,率性天真地表达自己的真情。他把生活常见之物作为创作对象,正如齐白石画白菜、辣椒一样,把大自然融入笔端,体现他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其作品皆为心画,无丝毫矫揉造作之态,亦无丝毫低俗媚俗之气。自然、洒脱,既有传统的影子,又有文人书家的气度,正所谓“笔底文化,纸上性情,生活境界”。

    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烂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朱老师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有机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朱老师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可视为其艺术的外在生命。

    从画面的个体到生活的群像

    他的生活场景比城市场景画得好,更有生活感和现场感,情感也更浓郁。《愈老愈健》《古村老屋》《净地之门》等,都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绿行红停》《蒸蒸日上》《今日古城》《太阳能》《轻轻一抓就起来》等,在描摹城市,但画里分明看得见传统的色彩,有着他对城市化进程的独特思考。这种思考在《二牛图》中更为明显:水牛头朝内,拖拉机头朝外,一个走向历史,一个走向未来。

    画大海、滩涂比画陆地好,特别是那幅《沧海桑田》,纵横捭阖,写意自如,气势磅礴,线条笔触自然洒脱,浑然天成,能感觉到这滩涂就在他心中,他不过是从内心搬出一小部分给我们看看而已。

    画山水比画动物好,画动物比画人物好,画鱼比画花卉好。无论动物还是人物,注重头部轮廓的刻画,多为背面或侧面,正面的《包公》一幅,也极具写意,包公刚正廉洁的形象跃然纸面。

    凡是有农作物的场景,画面都比较饱满,我想这也是朱老师内心渴望农民有个大丰收的情结吧。如《苦瓜》《稻花香》《秋酣》《果满棚头》《桃红梨白油菜黄》《和风》等,画面都是满满的。

    朱老师的画淡雅中见质朴,诚挚里寓醇厚,易简中承载着功力,你能感受到那里流溢出的乡土的气息和乡愁的味道。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