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达 近日,市城科会、市住建局等单位在庄桥街道联合举行了关于小城镇环境整治的沙龙。庄桥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民、惠民作为环境整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庄桥街道,长期以来给人们的观感并不佳:河水污染、道路拥堵、违建遍地,可谓脏乱差。然而,通过三年的整治,环境大变样,一跃成为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样板城镇。 庄桥街道环境整治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通过实地考察庄桥街道的市容市貌,亲耳聆听庄桥街道的整治经验,发现其为民的整治理念结出惠民的整治成果,让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环境整治中,他们始终坚持“眼睛向下”,着眼群众反应强烈、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眼睛向上”,搞形象工程,为整治而整治。比如道路拥堵、乱停车现象,既因管理不到位,更因停车位严重不足。于是他们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在拆除违章建筑地块建停车场,在重建的菜市场屋顶平台上建停车场,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对于群众生活所必需,但又影响市容市貌的流动摊贩及临街违章建筑内的经营户,是一拆一赶了之,还是为他们寻找新的合适去处,做到既不影响市容,又能方便群众?庄桥街道的做法是,把交通进出方便、人口来往密集的原公园管理用房腾空,将小家电维修、配钥匙、修补衣服、换拉链、理发、修伞、修鞋等十多个项目集中起来,建立“巧手驿站”,既解决了流动摊贩的经营场所,又方便了群众的生活。此举深得各方满意,引起媒体关注,还上了央视新闻。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某些地方环境整治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环境整治明明是为民之举,却往往结出劳民、扰民甚至危民之果。如有的在光秃的岩石上刷绿漆,冒充绿化;有的在临街的建筑外表刷上白色的石灰,以求美观,而背面则破烂不堪;有的为应对上级部门的环境督查,不顾民生需求,一刀切地停、关企业等。 为什么在环境整治中,会出现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表面文章甚至危害民生的简单粗暴行为?究其原因,在于有的领导干部心中只有自己,想的是如何获取政绩,如何保住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如何交差应付上级,心中唯独没有人民,没有想这样做对人民是有利还是有害。两相对照,庄桥街道环境整治的经验和做法可学可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