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月城中菩萨忙

    桂晓燕 旧时宁波城里有许多庙,庙里奉祀着各种神祇。老宁波习惯将庙里的神祇统称为菩萨。例如,宁波人最熟悉的,宁波城隍庙奉祀的秦末帮刘邦打天下的将军纪信,就叫做城隍庙菩萨。《宁波十二月竹枝词》中有这样几句老话:“九月城中菩萨忙,佽飞庙斗白龙王。尤推大庙最奇别,争窃胡须孵米缸。”

    城中的佽飞庙位于秀水街区,在建造中山广场时被拆除;现鄞州区姜山镇,还保存着一座重建于清代的佽飞庙。佽飞庙菩萨名叫黄晟,是唐代明州(现宁波)的一位刺史,也是宁波这座城市的奠基者。此前在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建造了明州子城(内城),范围为今鼓楼步行街一带,鼓楼就是当时子城的南门。子城内都为衙署,也就是政府官员办公和居住的地方。老百姓只能散居于城外。当时正值唐末乱世,城外百姓经常遭到各种侵扰,难以安居乐业。

    鄞县人黄晟当了明州刺史后,为“绝外寇窥觎之患,保一州生聚之安”,于乾宁五年(898年),率领民众在子城外修筑了一道18里长的罗城(外城),城基位置即为现在宁波老市区的环城马路。明州从此有了城墙防御,人民对黄晟非常感激,为他建造庙宇,奉为神祗。因黄晟被封为佽飞将军忠济侯,纪念他的庙就被命名为佽飞庙。

    黄晟不但建城有大功,还是一位为民除害的英雄。相传黄晟少年时,曾在桃花渡(今新江桥西侧宁波影都附近)斩杀两条兴风作浪、吞食孩童的蛟龙,所以有“佽飞庙斗白龙王”的老话。

    那么,“尤推大庙最奇别”是怎么回事?这就要说到大庙和大庙菩萨的来历。您如果走到市区镇明路南端的仓桥头,可以看到马路的东侧,有一座高大巍峨、飞檐翘角的大殿,它的匾额上写着“灵应庙”三个大字,但老宁波都称它为“大庙”。

    大庙始建于唐圣历二年(699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几经兴废,现仅存正殿,也就是镇明路上那座孤独而坚强的大殿。大庙菩萨名叫鲍盖,晋代高钱青山村(今东钱湖镇梅湖村)人,任鄮县县吏。

    建兴四年(316年),天闹灾荒,百姓食草根树皮充饥。恰在此时,鲍盖奉命押解的粮食船队在海上遭遇大风,驶入鹿江(今东钱湖镇高钱)暂避。鲍盖见沿途饿殍遍野,百姓皮包骨头,跪地求救,心中极为不忍,毅然将所押运的粮食赈济灾民。自己因无法向官府交账,投江自尽。

    据《四明谈助》记载,鲍盖死后成了神,“仍以匡时济世爱民为怀”。当地百姓感念其舍己救人的恩德,纷纷建庙祭祀。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当时鄞县有鲍盖庙68座,占全县所有寺庙的五分之一。

    旧时每逢农历九月十五,大庙菩萨要出殿巡游,佽飞庙菩萨也要出殿巡游。由于鲍盖用粮食救了老百姓的性命,有人就传言:只要将大庙菩萨的一根胡须,放进家中的米缸,米缸里的米就会自己满起来。于是,大庙菩萨出殿时,总有人想乘机靠近菩萨,偷拔一根胡须;而菩萨两旁,也总有两个扮作皂隶的保镖,手持藤条,紧紧护住菩萨。这就是“尤推大庙最奇别,争窃胡须孵米缸”。

    菩萨出殿那天,人们将菩萨恭恭敬敬抬出大殿,巡游城区。队伍长达数里,开锣喝道,前呼后拥,吹吹打打,浩浩荡荡,热闹得不得了。这就是“九月城中菩萨忙”。

    其实,人们并不是真的相信,大庙菩萨的胡须,能使米缸里的米满起来;人们也并不奢望,祭祀黄晟或鲍盖,能得到什么好处。人们之所以纪念他们,是因为要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而感恩之心是人最淳朴的感情,也是人最起码的良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