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日前,镇海区澥浦康悦颐养院的活动室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10余名老年人正在老年大学老师的指导下创作农民画。镇海区将老年大学教学点拓展到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站,让老年人甚至不用离开居住点就能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享”(10月22日《宁波日报》)。 继续受教育不仅是老年人的需求,也是他们的权利。然而,伴随人口结构老龄化,与老年人旺盛的需求相比,老年教育供给却“慢了一拍”,很多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为了能够报名入学,有的老年人凌晨三四点就去排队。 长期以来,一些人对老年教育存在傲慢与偏见。为了打破人们对老年教育的变相歧视,欧洲出现的第一所老年大学被命名为“第三年龄大学”。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让“第三年龄”的教育诉求变得庞大而迫切。这呼唤老年教育要做到“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就是一种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 老年教育有助于帮助老年人建设一个葱郁的精神家园。“家门口的老年大学”降低了老年大学的准入门槛和参与成本,更加便民、利民。与一般的老年大学学员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不同,“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学员有不少来自同一个社区,彼此之间是熟人或者半熟人,有更多的社会联结纽带,有助于促进社会交往。 在“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得到基本保障的背景下,“老有所乐”的权利诉求变得愈发直接和强烈。“家门口的老年大学”不仅实现了老年教育资源的下沉,也盘活了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源。报名易、离家近、熟人多、互动快,“家门口的老年大学”畅通了老年教育的渠道,也增加了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关爱老年人,不能只停留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需求,却忽略和漠视了他们在精神与文化层面的需要。老年教育有助于让老年人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有助于让他们的人生更加开阔。在一个互联网无所不“加”的时代里,让互联网与老年教育有机融合,也同样能够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学习与生活的乐趣。 每个人都终将老去。老年大学的火爆,既有老年人“文化饥渴”的因素,也有他们“社交需求”的因素,许多老年人不愿意成为孤立的原子,而是渴望融入社会,就像一些老年人“赖”在老年大学多年不肯毕业,背后就隐伏着他们对精神空巢的逃离与恐惧。 丰盈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品质,需要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而这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有机衔接,在良性互动中分担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