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记忆·讲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国寺“哲匠之手” 见证中日建筑交流源远流长

日本著名工匠展示如何刨出厚度只有3微米的刨花
各类木工工具

    陈青 张璐易/文 严龙/摄   

    自东汉以来的两千年间,中日两国交流绵延不断,特别是在“海上丝绸之路”鼎盛繁荣的宋元时期,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文化传入日本,经过漫长岁月的交流融合,中日两国建筑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也呈现出不同风格。

    今年9月,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启幕的《哲匠之手——中日建筑交流两千年的技艺》特展,以日本传统大木匠营造技术与工具为主题,同时对比展示中国的建筑构件及木作工具,呈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匠人技术随“海上丝绸之路”向邻国传播的状况。同时,主办方还为展览配套举行了中日传统建筑学术座谈会。

    ■将大木作匠人的工匠精神传承后人

    展览由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与日本神户竹中大工道具馆合作举办,为“2019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系列活动的第101个项目。

    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馆是日本唯一的木工工具博物馆,藏品超过3.2万件。来宁波展出的有各类木工工具52件,模型26件。模型中,出檐深远的药师寺东院堂1:2斗拱模型极具日本本土气息。

    主办方表示,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传统工具与营造技艺都面临着被现代建筑技术所取代的危机,因此,在保护幸存至今的古代木构建筑本体的同时,对传统工具与营造技艺进行收集、保存、研究、展示,将大木作匠人的工匠精神传承后人,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有之义。

    日方专家认为,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自室町时代起就与日本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传统木构建筑技术随着佛教从中国一同传入日本,日本工匠在学习、吸收的过程中,又有所创新。《哲匠之手——中日建筑交流两千年的技艺》特展,既展示了中日两国木结构建筑体系的共性,也体现出日本匠人在吸收后发展木工技艺的文化特性。正如文化意义上的“回乡省亲”,从建筑的角度来看,特展就是“木工技术的回乡省亲”。

    中日双方专家介绍,东院堂斗拱模型采用了日本出产的珍贵桧木,而保国寺的建筑材料中就有桧木,这也印证了中日两国“海丝”建筑文化在技术、材料、形制等各层面有着广泛的交流。

    ■保国寺大殿如文化使者联系古今中外

    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从事建筑史学研究60多年,也是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首席学术顾问。她上个月来甬参加中日传统建筑学术座谈会时说,南宋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对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文化交流和商贸交流活动逐渐增多,也使得建筑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保国寺是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建的样本,大殿的有些做法是《营造法式》中提到的孤例,也影响了《营造法式》的编撰。”

    在她看来,宋朝时中国的建筑深受日本人尊崇,随着中日商贾、僧侣等往来频繁,建筑文化和技艺交流甚多。日本现有诸多木构建筑文化遗产,在规模和技法上参照了中国宋法建造。

    “保国寺不仅保存了历史上宋代建筑的痕迹,更有意思的是,它代表了当时中国一般寺院的布局规则,在结构布局上总结了古代建筑很重要的东西,很多装饰是当时最先进、最流行的。”据她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保国寺使用的斗拱等级较高,藻井最有特点,而且藻井所用的弧形构件最早采用了水湿压弯做法。

    在寻找日本建筑的实例时,郭黛姮发现日本镰仓的圆觉寺舍利殿与宋代建筑非常相似,主体周围有廊,底层五台阶,上层是大殿,斗拱跟保国寺的很相似。“我觉得在宋代建筑当中,保国寺是一个典型代表,它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的交流。保国寺大殿如一个文化使者,从中国的古代走来,又将现代人联系在一起。”

    ■框架锯和平推刨是两个革命性工具

    “中日古代都有高明的匠师为我们留下珍贵遗产,他们使用的框架锯和平推刨是两个革命性工具,对传统营造、建筑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李浈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和科研。他说,这两个工具的发明时间相对晚一些,两者也有所不同,平推刨在日本叫拉刨,框架锯对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李浈认为,南北朝后期到隋末唐初,中国工匠发明了框架锯,他在唐代文献里找到了明确的记载,中国能够解木的锯只能是框架锯。“放大《清明上河图》以后,可见刨和框架锯,西夏壁画中也有框架锯。”

    李浈认为,宋代以后框架锯的形象以及加工比较成熟,使用方法和今天相同。唐代建筑斗拱硕大,宋代建筑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框架锯对它的影响巨大。保国寺很有名的瓜棱柱,也跟它有很大的关联。明代以前,大料比较难找,古建筑如果需要一些大的材料往往采取拼接的做法,这种做法必须基于精确的加工。“换句话说,框架锯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

    李浈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框架锯的发明可能直接促使了中国古代模式化制度生产的提升或者形成。”宋代文献记载了一个专业的工种叫锯营,也叫锯匠,他们的工作是把大木头变小。到了近代,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锯匠。“《营造法式》里面有一段就讲到了锯匠的工种,解木头自古以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框架锯的发明改变了工具的组合,使中国的木材解料制度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促成多种平木工具的探索,特别是刨的发明和发展。刨由最初的刀形发展到了有横手柄并固定在木柄上。这是中国的木工工具全面成熟的阶段,也是木工工具发展的高峰期。

    李浈说,《清明上河图》中工匠用的刨,是平推刨的前身。中国古代的平推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应该不晚于南宋后期,这是20年前的结论。南宋有一个进士写过一本字典,里面记载了刨子。根据我们的研究,它就是平推刨。”

    唐宋以来,平木工具是多样的,框架锯发明以后,所有的平木工具寻求和框架锯配合,最终的结果是平推刨胜出。平推刨的发明是基于木作表面加工平整的需要,也是基于小木作的需要。平推刨在南宋后期发明并得到广泛使用,它影响了木工工具的配套使用。

    在研讨会上,中日建筑专家还围绕保国寺的建筑形制、建筑供材、木工技艺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研究成果共享。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