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举贤而上功 尊尊而亲亲

从何而来

资料图
资料图

    汪广松           

    不久前,有社区工作人员登门调查垃圾分类,我们接待了她。临走前,她送我们一个白色的搪瓷缸,缸壁上写有八个红色大字:好好学习,努力赚钱。我们不禁笑起来,几乎同时说出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笑声中,历史和时代扑面而来,我仿佛看见一条大河从眼前流过。

    一

    西周初年,武王伐纣成功,封土地,建诸侯。姜子牙封在齐国,周公问他:“何以治齐?”太公回答道:“举贤而上功。”周公的封地在鲁,姜子牙就问他:“何以治鲁?”周公答:“尊尊而亲亲。”

    齐、鲁两国的治理方略各有中心,深究起来意蕴丰富,不过用大白话来说,我总想起那八个字:“努力赚钱”对应“举贤而上功”,重结果(崇尚功业),不看广告看疗效,有钱就是硬道理;“天天向上”对应“尊尊而亲亲”,上下左右讲秩序,重德性,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向上”就可以了。此两者一实一虚。

    《史记》记载了两国的治理实践。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国代父执政,三年后才到中央汇报工作,周公问他:“何迟也?”伯禽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故迟。”这就是“尊尊而亲亲”的具体实践了,讲“礼”,移风易俗搞改革,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鲁国发展成为礼仪之邦,春秋后期出了孔子。

    齐国呢?姜子牙到封地五个月后就回朝了,周公很惊奇:“何疾也?”太快了。子牙回答:“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简化君臣礼,拘束就少了;“从其俗为”,大家自便,自己管自己。太公因势利导,发展工商业,社会经济繁荣昌盛,齐国成为大国,春秋初期齐桓公率先称霸。

    鲁国方略,按武侠小说的讲法,是走“气宗”路线,最需要时间和耐心,一点一滴打基础,板凳坐得十年冷,要下一盘很大的棋。这条路看起来温和,其实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变革”,宋儒所谓“变化气质”。齐国相当于“剑宗”,不管站桩不练内功,专门盯住破绽(不足之处),就建设而言,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老百姓怎样方便就怎样来,所以一上手就有效果,经济就迅速发展起来了。

    二

    两种方略各有其后果。

    据《汉书·地理志》载,周公听到姜子牙的治齐方略后说道:“后世必有篡杀之臣。”而历史也“果如其言”,齐国传了二十九世就被“强臣”田和所灭,田和自立为齐侯,史称“田陈篡齐”。《汉书》在提到这段历史时用了“强臣”这个词,大有深意,因为“举贤而上功”,容易形成功利思想,轻道德,重实力,崇尚强权、强人政治,在这种文化土壤中出现“田氏代齐”,不足为怪。

    鲁国也有权臣乱政,鲁文公之后,“政在大夫”,出现过三桓驱逐鲁昭公的事,但也许是运气,也许是礼仪的作用,没有出现“强臣”篡位,鲁国后来是被楚国所灭。只是相对于齐国的“大块头”,鲁国显得有点“文弱”。当初,姜子牙听周公说“尊尊而亲亲”时,他就判断:“后世浸弱矣。”鲁国也果然是越来越弱。我们看《周礼》所记,其长处是包罗万象,反过来看则不免有些繁文缛节,规矩太多。礼教的束缚既大,生产力可能得不到充分发展,国力、民力就弱了,而且每况愈下。

    姜子牙、周公见微知著(能掐会算),从一开始就看到结局,倒也并不一定是神化,而是一种古老的智慧,《易》曰:“履霜坚冰至。”不过,事情也有可能是历史学家的虚构,所谓“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也许是“真实的谎言”,人们只是相信历史的兴衰成败有其规律,想找到、掌握这条规律,避免后人再犯错误。

    当姜子牙说“举贤而上功”时,我们不能忘记他本人正是“贤”,而且建立了不世之功。《史记》用卜辞来形容他,“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是个“四不像”,不管哪张表格都填不进去,所谓“天下奇才”也。小说《封神榜》附会他的坐骑正是“四不像”。周文王在渭水河北岸遇到他时,高兴地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他的功业因为一部《封神榜》几乎家喻户晓,《史记》说他是“霸王之辅”,成就霸业的“辅相”,他是因为功业、靠实力才获得封地。后世齐桓公称霸,根源就在这里了。

    周公不同,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他的功劳也很大,但即使没有大功也能凭血统获得封地。姜太公是打天下的,他的经验就是立贤,“举贤而上功”;周公守天下,所以要“尊尊而亲亲”,立德,特别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用礼教来安天下。历史的发展表明,立贤与立德各有其优劣,经验教训很多。可是,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言,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三

    先秦文化中的齐(姜太公)、鲁(周公)因素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后世的发展中却可能演化为文化或政治论争,比如汉昭帝时期的“盐铁论”。

    论争的双方,一边是以朝廷重臣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他们要“努力赚钱”,充实国库,以备急用;一边是贤良、文学,他们是儒生,反对“与民争利”,要搞道德、文化建设,“天天向上”。汉代儒生可以说是周公的隔代门徒,而桑弘羊重商,擅长筹划,颇得姜太公治齐精髓,但他们之间也有交集,并非水火不容,比如他们都引《六经》来论证和反驳;“贤良”的产生显然是“举贤”制度的结果,而桑弘羊的心思是站在朝廷立场上,从财政角度维护中央权威。

    历史地看,齐、鲁方略可以并行不悖,各自发展出独特的文化系统。至于到底是要“努力赚钱”,还是要“天天向上”?不妨顺应时代潮流与具体国情。关注现实“努力赚钱”,心怀理想“天天向上”。如果人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作单向选择,很可能导致偏差。再进一步说,除了这两个选项,应该还可以有其他选择、多项选择。

    社区工作人员送给我们的搪瓷缸,缸壁八个大字下面是一对福娃,他们在一起捧读一本红色的书,书的封面上印有一行字:“为人民服务”。我把它放在餐桌上,觉得历史、现实与未来都在眼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