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军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渡海第一仗” 开启大榭“双拥”工作序幕

    记 者 王晓峰

    通讯员 吴志庆       

    1949年8月18日,这是我军军史的重要一天——“渡海第一仗”。解放大榭岛的这一仗,填补了我军渡海作战的空白,也揭开了我军解放舟山群岛的序幕,同时也开启了大榭岛“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工作的序幕。

    解放前,大榭岛上的百姓饱受日寇、海盗、土匪的侵害,也见惯了国民党军队的为非作歹。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们对于背枪当兵的一直没有好印象。

    大榭岛解放前,老百姓对解放军根本不了解,再加上退守大榭岛的国民党残兵败将曾大肆造谣,称解放军穷凶极恶,年轻人都要被抓去做炮灰……受到迷惑的他们怀疑解放军,畏惧解放军,对解放军也是敬而远之。

    “渡海第一仗”胜利后,解放军入驻大榭岛,对老百姓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泰然处之。刚清理完战场,硝烟尚未散尽,他们就马上帮助遭受战火的大榭老百姓重建家园,清除设在海边的铁丝网、梅花桩,清理插在海涂上锋利的竹尖,还热情地帮助村民挑水、挑粪、打扫房屋……日子一长,老百姓也改变了过去的看法,军民关系渐渐融洽,演绎出一个个拥军爱民,军与民心连心的鱼水情故事。

    最有名的就是“小战士舍命救老农”的故事。大榭岛解放当月的某一天清晨,敌机来袭,一名执行任务路过关外村的解放军通讯员发现有一名老人正在地里劳作。敌机投弹,战士迅速卧倒,却见路边老农没有反应。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起身猛冲过去,将对方推倒在地,又扑上去趴在他身上进行掩护。最终,这名小战士牺牲了,用自己的生命救下了这名叫“阿生公”的耳聋老农。

    这样的感人事,在那个年代非常普遍!那会,刚经历过战火的大榭岛上生活物资十分贫乏,就连驻扎在岛上的解放军也面临无柴可烧的困难。附近穿鼻岛上的村民获知这一消息后,一咬牙砍掉了岙里仅有的几株树,然后用小船运了过去,送给子弟兵。但解放军严格遵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根据实际情况,用军粮兑换村民的木柴。这件事就是一个“引子”,后来军管会因地制宜出台了“以工代赈”“以柴代赈”的安民应急措施,解决了大榭岛百姓的温饱问题,度过了困难时期。

    更巧的还在后面!第二年,穿鼻岛上的村民惊奇地发现,之前砍掉的一棵樟树树桩上新长出两个枝丫,似乎表达着“军民本是同根生”的寓意。于是村民将它视为小岛之宝,精心养护。后来,关于这株樟树的故事逐渐传遍大榭岛,这棵树也被村民亲切地称作“姐妹树”。如今,这棵历经风雨的大樟树依旧枝繁叶茂,像一名威武的哨兵面朝大海昂首挺立,听潮观涛,栉风沐雨,默默地守候着小岛大门。

    时间的齿轮在不断转动,但大榭人民感恩之心始终未变。“渡海第一仗”后,一些牺牲的解放军官兵遗体就地安葬于大榭岛下厂村沙塘、太平村横坑、龙山村礁门、堍头村长腰剑岛、关外小山岗、孚竹村等处。每年冬至、清明,村民自觉修护坟墓,还有乡村干部、村民、中小学生等前来烈士坟墓祭扫,缅怀英烈,寄托哀思。

    同时,为了让大榭老百姓,特别是下一代更好地了解解放大榭岛战役的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小学教师楼崇基曾写信给解放军舟山要塞警备区政治部,希望得到解放大榭岛战役全过程的介绍资料,以利于红色教育。信寄出不久,便有了回应,楼老师收到了该部一位干事手写的详述解放大榭岛战役经过的长信。

    去年9月26日,历时4个月的大榭革命烈士陵园第四次改扩建工程正式完工,包括史迹平台、瞻仰广场、碑记广场三大部分,耗资1000余万元。在工程开建前期,当地基层组织和村民一听这消息,大力支持,36亩项目征地提前完成交付。

    去年年底,完成改扩建工程没多久的大榭革命烈士陵园迎来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组人员。《海岛风云》(原名《新中国海岛大决战》)五集系列专题片第一集在此拍摄取景,还原我军历史上“渡海第一仗”,也圆了大榭人民的一个梦。

    1959年,海军4257部队(现为海军92858部队)进驻大榭岛,军民广泛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国防教育、军民联防活动,发展新型的军政民关系,巩固军民团结,海岛大榭的双拥之花在军地双方的精心培育下越开越红艳。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