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耕厚植孕华章

——读《杨东标戏剧新作选》

    赵淑萍            

    2005年,我曾拜读杨东标先生的著作《说戏与戏说》。这本书,给了我戏剧知识最初的启蒙,也使我了解并爱上了本土剧种甬剧和姚剧。此后,我一直关注杨先生的创作。如今,《杨东标戏剧新作选》面世,书中收录的7部剧作,除《结婚十年》,其余6部均已搬上舞台,还斩获多项大奖。这些戏,无论是剧本还是演出,我都先后看过。再一次整体而专注地阅读文本,有了更深的观感。

    这7部剧作,除了《梁祝》是由经典改编而成,其余都是原创剧,且都取材于浙东这方地域。或是对历史人物进行发掘,如《严子陵》《王阳明》,或是根据现实中的真人真事进行创作,如《五月杨梅红》和《海兰花》。《风雨红妆》与宁绍台一带的婚俗“十里红妆”有关。《结婚十年》则以甬上才女苏青为原型。植根地域,聚焦当下,是杨先生创作的最大特点。

    我想,这些剧作概括成一个字就是“正”。通读这些剧作,能感受到的是浩然正气、凛然正义、沧桑正道。剧中的主人公,有的是乡贤名士,懿德美行彪炳后世。如被视为知识分子标杆的严子陵、“立德立功立言”皆居冠顶的王阳明;有的是生活在当下有着美好心灵的普通人,如《五月杨梅红》中的守林员丁亮,《海兰花》中扎根海岛的女教师杨如兰。写楷模人物、先进人物,一不小心就会符号化、脸谱化,落入俗套。弘扬主流价值观,若忽视艺术规律,就难免有说教的味道。但是在杨先生笔下,这些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感。在《王阳明》中,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喊出“人是要讲真话的”。这句朴实的话,是“致良知、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的精髓,也是王阳明一生行为的诠释。而《严子陵》中,在赞扬主人公淡泊名利、追求精神独立和内心自由的同时,也提出,他并非漠然避世,而是践行“天下之大,各行其好,各择其善”的人生准则。他不为官,但仍心系苍生。《五月杨梅红》中对于丁亮的善行,作者没有过度拔高,而是定性为他对春梅母女的一种本能的怜悯。他不是没有心灵的挣扎,但是父亲的一句话“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人家”,终使他释怀。《风雨红妆》传递的价值观是:红妆不该是炫富、摆阔的资本,它承载着父母之爱和对美满婚姻的祝福。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作者从人情、人性着手,而且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传统民俗进行了反思,从而具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剧作出版之际,钱法成、胡小孩、黄先刚等著名剧作家纷纷写来贺诗。其中,钱法成先生写道:“力写阳明扛鼎笔,华章奕世永清芬。”确实,阅读剧作,清芬满口,我折服于作品的文学魅力。虽然杨先生一直说,文字的好不是首位的,首位的是要懂得“戏”,这就涉及戏剧构思、矛盾冲突、细节运用和一些戏剧技巧,如铺垫、呼应、巧合、误会等。但作为散文家的他,仍用朴实而意蕴丰富的文字铸造了剧本的品质。《严子陵》中主人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大段台词,《海兰花》中如兰的情深意切、发自肺腑的独白,《王阳明》中富有哲思的对话以及《梁祝》中唯美诗意的唱词,不仅有音韵之美而且极富动感。因为作者熟谙文学笔法,在剧作构思方面也是匠心独运。对于宏大题材,他善于用小人物、小物件来串连全剧,驾驭自如。如《王阳明》中两个太监一正一邪“穿针引线”,《风雨红妆》中那张千工床就是戏剧矛盾的核心,《海兰花》中富有象征意义的海兰花提升了作品的意境。细针密缕,环环相扣,完整流畅,是这些剧本共同的特点。

    书中最早的剧本创作,始于2005年。那一年杨先生退休了,有了充裕的写作时间。此后,他不仅完成了《此心光明》《天地行走》《如意之灯》三部书稿,戏剧创作也进入了喷发期,几乎每年完成一部剧作并搬上舞台。如此斐然成就无疑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厚实的知识积累所致。儿时的戏剧情结、20多年的剧团生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学习时对戏剧史和戏剧美学的深入浸染,使他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创作实践中,他熟悉舞台也洞悉观众的审美心理,他的作品能够情理并重,雅俗共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严谨的创作态度,在写每一部戏之前,他都要深入生活,细致采访,或者认真研究史料,厚植深耕而又精心择取,反复打磨。

    2001年,杨先生出过一部《杨东标剧作选》。两部剧作选共16部作品,基本概括了他的戏剧创作面貌。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时代印痕、社会变迁、人情世态。同时,也能感受到地域风情、家国情怀。胸中有大义,戏中有乾坤。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