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半 夏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日期2019年9月 《诗经》有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虫子生命短暂,短则几天,长不过数月,但它们可能是最接近人类、能为我们肉眼辨识的生物。 大概没有人会像半夏那样,与虫结缘竟是从绿头苍蝇开始的。她说,那日微雨中散步,美人蕉妖娆轻颤,微距镜头无意间摄入某种“俊异”。红色的复眼,奇幻的金属色彩,这,竟然是只苍蝇!我凝视那张照片,镜头里的绿头苍蝇,真的很美。 《与虫在野》刚刚获得“中国自然好书奖”。书分三个部分,“在野阅微”是随笔,写“我”的所作所思。“人虫对眼录”是直观的照片和原始笔记。“念虫恋虫”是总结。在本书中,人是观察虫子的主体,在观察的过程中,人自觉地把自己放置在客体的位置。人与虫是平等的。 “半夏”是笔名,我并不清楚隐藏在这个笔名背后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在网上搜到的访谈资料提到半夏是生物学出身。不过,《与虫在野》给我的感觉并不像科普书籍那样侧重于知识面,而是更多地叙述了与虫相逢的场景与心情。 半夏在《一只蛾子之死的观察记录》中,细致描摹了“轻贱的生命,一只蛾”即将完结它的生命时的历程。在文章结尾处,半夏说起伍尔夫80年前写的《飞蛾之死》,她把两者相提并论。而我则想起了庄子,“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万物生灵,轮回流转,都是一样的。 半夏也谈画,谈音乐,谈古怪的口述传说。她像诗人一样思考,也像记账员般辛勤工作,文学与科学两个部分相互激荡。一个人,五年来,视线朝向大地、草尖、叶片,捕捉虫迹,拍下了数万张虫子的照片,才有了这本美丽的书。唯有热爱,才得如此。 (推荐书友:赵青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