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记忆·讲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甬城街巷话清廉

张苍水故居及张苍水像
尚书街
章耆巷
棋杆巷

    汤丹文   文/摄      

    小时候住在海曙区碶闸街,附近的小弄小巷是放学后玩耍的地方,像马鞍巷、纱帽巷、棋杆巷等。

    老底子听老人讲,这几个地方,都与“官”有关。像纱帽巷据说是生产官帽的(一说是戏帽),马鞍巷是不是生产官员所用马鞍的地方,不甚明了。而棋杆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很有仪式感,好像从前这里就是旌旗招展的官衙所在。

    斗转星移,如今儿时嬉戏的地方,成了城市中最热闹的商圈——天一广场。马鞍巷、纱帽巷还有十字井巷、英烈街等,失其所名,不知所终;我小时候住的地方,现在是音乐喷泉的所在。而仅仅200米长的棋杆巷却顽强地“存活”着,大约就在天一广场的北端,银泰百货和国际购物中心的后面。

    棋杆巷何以幸存,不得而知,但它是一个有故事、有历史的老巷,却是铁定的事实。街巷如同城市的脉络,流淌着历史文化的血液,它们很多与那些宁波历史上的名士、官员有关,也寄寓着老百姓期待政治清明、社会太平的愿景。

    (一)

    棋杆巷原名旗杆巷,之所以有此名,就因为它后面有一个明朝万历年间考上进士、任工部主事的宁波人余寅,这里是他的故居所在。

    在古代,“六部”之一的工部相当于现在住建部、水利部、交通部等多个部门的综合。余寅据说被人称为“余水部”,想必是分管水利工程建设的。在农耕时代,水利建设可算是国家最重大的工程,投资应该是最多的。明代官员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加之通货膨胀,有权者借重点工程捞点钱,并不是很令人意外的事。但这个余寅却得了个“余水部,清如水”的口碑,可见是个严于律己的清官,很不容易。

    这种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从他退休后的所作所为也可见一斑——在告老回到宁波后,余寅并没有仗着自己是中央退下来的大员与地方官员、士绅套近乎,拉拉扯扯,而是在钱湖大慈寺附近建了一幢叫“大慈山房”的简陋房舍,独自在那里平静地生活。除了吟诗作文外,偶尔还为家乡的水利建设出出点子。虽然两袖清风,但因心态平和、积善行德,余寅活到73岁,这在当时也算高寿了。可见,好人有好报。

    其实,余寅的祖居所在地原来称“姚家巷”,但出了这位清官好官后,人们为表彰他,就在他的祖居门口立了根高高的旗杆。于是,姚家巷改名为旗杆巷。据说在“文革”前,这里还留存一对雕有龙凤图案的夹杆石,但如今已不知去向了。

    话说回来,历朝历代,老百姓对官员的要求,说简单也简单:那就是一能干事会干事,二不贪腐。但真正要做到也是极难的。在宁波,唐末明州刺史黄晟算是其中一位。在他任刺史的十八年间,“筑罗城”保一方平安,“建浮桥”连起奉化江两岸,“修庙寺”助民众修善聚善,可谓在宁波建城史上立下功勋、能干事的“好干部”。而黄晟的清廉也为后人称道:他生前上书朝廷,不让子孙后代世袭官位;官府所有库存银两被打上“送使”字样,即作为封存上缴之赋税。在兴学引进人才方面,黄晟更不乏大手笔。在他任内,他为江东儒学之士“筑居于城东隅,为之措大营,即今君子营”。后来,老百姓把“君子营”的所在地,命名为“君子街”。

    (二)

    宁波历史上不仅出清官,还出很多“言官”,也就是负责监督、弹劾官员的“纪检干部”——他们大多生性耿介,办事公正。明代的屠滽和章镒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位。

    在宁波城中心有条尚书街,顾名思义,这里因旧有“尚书第”而得名,而这个“尚书第”的主人就是屠滽。

    屠滽是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据说,屠滽家曾有一副门联,“辛苦立门户,清白贻子孙”,可见其心迹。他为人正直,为官公正,自谓“手执此笔,掌刑狱唯恐误杀一人;掌铨衡,唯恐误黜一人”。对于有官员送礼求情来“跑官”,他“反放至远地”。

    明正德元年(1506年),武宗即位,屠滽重新成为太子太傅,兼掌院事。当时,太监刘瑾专权得势,恨言官言事,欲加之罪,屠滽坚决反对。后来,他又力保前兵部尚书、“忠诚恳笃”的刘大夏,使其免于死罪。

    屠滽不畏权势是个“硬骨头”,但他平易近人,对下属体恤有加,也很有情商。据说,某一天,他在衙门办公,属下小吏不小心将墨汁溅到他的白衣上,吓得伏在地上请罪。屠滽却说:“去,去!我正厌恶衣服太白,染上墨汁正好。”

    明代宁波另一位监察官员章镒,也是为官清廉不惧权贵。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威宁伯王越镇边,杀麾下以邀赏。章镒遂揭发其奸。王越后来居京营,军队亏空损耗,章镒再次上书弹劾,可谓对贪腐权贵缠住不放、一追到底、决不妥协。但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被夺官后返回故里,以诗自娱,不涉外事。章镒寿至耄耋,乡人敬其正直清廉,称其所居之巷为“章耆巷”。

    (三)

    在宁波,直接以官员命名的街巷不多。贺丞巷似是纪念一代文士、“四明狂客”贺知章的,但他其实没做过宰相。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了“贺秘监”,应该就有贺知章的影子。但贺是否参加过剧中太子与丞相之争,而且这么老谋深算,就不好说了。毕竟归根结底,“狂客”是文人的代名词。而鼓楼附近的苍水街,却是实实在在地纪念抗清名臣、宁波人张煌言的。

    张苍水,名煌言。顺治二年(1645年),年仅25岁的他走出书斋,投笔从戎,与钱肃乐一起抵抗清军,后被桂王任命为兵部尚书和郑成功的监军。张苍水在抗清过程中,曾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闽战一役失利后,隐居南田悬岙岛,因手下出卖而被捕。

    在押解到宁波时,宁波父老伤心得流下热泪,但他在途中以苏武、文天祥、岳飞、于谦等为楷模,坚守气节。为表心迹,他写下了许多诗。其中一首写道:“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诗中充满以身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就义前,他又写下绝命诗:“我今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引颈就戮后,后人把他安葬在杭州南屏北山麓荔枝峰,如他所愿,与他所效仿的岳飞、于谦的墓在一起,被后人称为“西湖三杰”。

    就在张苍水就义后的112年后,乾隆皇帝被他的忠烈所感动,赐谥号“忠烈”。张苍水虽然是明室的“孤臣”,但他的民族气节,是足以为后人所景仰的。1936年,改建市区贡院桥一带马路时,宁波人把苍水故居前的一条街命名为“苍水街”,加以纪念。

    (四)

    在宁波的老城区,一些街巷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诉说着人们对官场风清气正的向往。随着宁波新城的开发,新命名的通途大道,也体现着人们对政治清明和良好的政治生态的期盼。

    与宁波市行政中心西边平行的两条路被命名为河清路和海晏路,我经常路过。这两条路的命名,我想是深有寓意的。如果我们以俯视的角度看,以世纪大道为轴心,西面是沧海、桑田路,意谓世事难免变化;东面取海晏、河清路,那就是沧桑之间,祝福天下永远太平。

    让我们再次忆起几百年前的那个“余水部”。或许在他眼里,“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太平盛世就会到来。的确,在古代,水利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水利之兴就是国家之兴。而如今,“海晏河清”,更是与“朗朗乾坤”联结在了一起,与如今正在火热进行的反腐倡廉联结在了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这里面的意义,也就是要深化标本兼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样,我们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从寻常中见哲理,从历史中向未来,以甬城街巷之名鉴古知今,祝愿清廉之风永远吹拂神州大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