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票证里的中国》

    作者李三台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日期2019年10月

    粮票、布票、肉票、豆腐票……票证,作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日常生活的缩影。《票证里的中国》是已故收藏家李三台的呕心之作,书中精选了他数十年间收藏的3000多枚珍贵票证。

    民以食为天,在种类繁多的票证中,数量最多的自然是粮票。那时,凭票吃粮是生活常态,否则有钱也未必能吃上饭,在外出行的旅客也要备好“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书中收录的粮票,既有全国通用的,也有各省市发行的;既有十斤的,也有一两的;既有杂粮票,也有豆制品票、婴儿奶粉票。

    肉票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似乎等同于对过年的期盼。在李三台收藏的肉票中,除了标明重量的普通肉票,杂碎、内脏、脂肪甚至骨头都有特定的票证。鸡鸭鹅、鱼虾蟹等物品,也需要持有票证才能买到。

    和“少食”相伴的,往往是“缺衣”。布票是珍贵的,大人往往不舍得使用,到年底才给孩子弄上一套新衣。在有些地方,根据不同的用布需求,还会进行特殊分配,比如家中娶妻给“结婚布票”,添丁给“生育棉券”,老人故去给“死亡棉券”等。

    除了吃的穿的,日用品也是凭票供应。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这些大物件自不用说,就连卫生纸、肥皂、洗脚盆也有各自的购买票证。

    在农村,农业用品的票证就更多了,比如十字镐票、锄头票、棕皮蓑衣证、二两半化肥票等,不一而足。至于“清尿票”“大粪票”这种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票据,在当时却是平常不过的。书中收录的“代耕工分票”“蔬菜工分票”“牧牛工分票”,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工分高低与口粮多少直接挂钩,一张薄薄的纸片,关乎着一家人的饭碗。

    (推荐书友:刘学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