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06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业生态 制度供给 栽树工程

宁波打造“双创”升级版的三大法宝

图①:全国双创周宁波(鄞州)分会场火热的洽谈场景。
图②:国内外人才汇聚宁波。
图③:阿尔特(宁波)汽车设计有限公司的韩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汽车部件的结构。
宁波和丰创意广场
鄞州科技信息孵化园
清华宁波科创园
鄞州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
宁波中物科技园

    本版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提供。

    记者 易鹤 

    寒冷的天气,阻挡不了宁波创新创业的澎湃激情!

    12月4日,宁波镇海天使产业园正式开园,标志着我市又一个重大科技企业和人才服务平台正式落地。

    火热的“双创”,让宁波迎来了关注的目光:从曾经的科技小城,蝶变成首批全国火炬创新城市、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首个践行国家制造强国战略试点示范城市,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从昔日几乎“一穷二白”的科技基础,到大手笔引进共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一流平台,再到创新创业“栽树工程”一年引进高能级大院大所12家,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城市前十……

    人们不禁要问:宁波创新创业的活力之源究竟在哪里?

    创新创业“一路绿灯”

    2年投产、9年上市、10年做成业界“领头羊”,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带动国内液晶产业链的发展……创业新秀张彦的故事令人赞叹,但他却说:“我的成功,绝对可以复制!”

    2007年,原本贴着“张江男”标签的张彦选择来到宁波,创办了国内首家光学薄膜制造企业——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TFT-LCD光学薄膜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此前,光学扩散膜是一个中国人从未涉足过的领域,生产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

    在宁波这座“天使之城”,他遇到了民营企业家俞根伟和叶伍元,两人投入几百万元,帮助张彦实现了液晶显示薄膜产业化。值得一提的是,从研发、生产到销售,两位宁波老板把这家高科技企业全权交给张彦经营,充分的信任,给这个初生的企业带来了高效的动能。

    虽然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来自地方政府的高效服务却让张彦至今难忘。在各级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激智科技不仅先后引入民间天使资本、风险和PE资本,还结合银行贷款解决了企业发展中急需的资金难题,并成功申请到国家和省市各种项目资金近5000万元,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

    “创业原本是我自己的事,没想到得到了政府多方面的关照,远远超过预期。”张彦说,在宁波创业10年,自己几乎没有遇到过需要领导帮忙、打招呼才能办成的事儿,“创业者遇到的问题越少,越是对这座城市管理者最高的褒奖。可以说,来宁波创业,是幸运的选择。”

    张彦的幸运并非个例。“政府给我们开绿灯,支持和鼓励我们放手试、大胆闯。”宁波小匠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CEO米雪龙说,作为初创企业,入驻鄞州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起初是因房租便宜。没想到,这里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办公场地,还为其提供了快速注册、项目申报、人才招聘、本地产业资源对接等一系列服务。

    10年,创业的风口一直在变,但宁波离创业者心目中的理想之地越来越近。今天,在宁波创业,更能深切体会到这里自由舒适的创业生态——产业链、平台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面融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追梦人。

    “推进创新创业,打造‘双创’升级版,是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宁波已发布实施了全国首个“科技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全链条孵化政策,打造从项目初选到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一体化创业孵化体系。鄞州区还成立了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通过投资入股等形式,收购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创业项目,再将这些企业引入区域内,形成贯穿上下游的创业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通过集聚效应建设产业园区,形成了“基金+园区+产业”的新运作模式。

    去年,宁波人才净流入率达10.08%,居全国城市第二位。他们中有不少怀揣着创业梦想,成为宁波的创新活力细胞。

    不断创新制度供给

    今年年初,市行政服务中心公安窗口来了两名求助者,称公司要运送一批电线杆到象山和宁海,因高速路口实行交通管制,需要办理货车专线通行证。时间紧急,为了不耽误企业用电生产,行政审批处民警立即联系交警部门,启动急事难办事项绿色通道。由于运输电线杆的车辆较长且转弯半径大,为确保安全,窗口民警还前往公路实地查看,规划行车路线,赶在当天把货车专线通行证送到了企业。

    在宁波,许多创业者有个共同的体会:地方政府对创新创业最大的支持,不是给钱给地,恰恰是长期以来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的制度供给,为创业创新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宁波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撬动各领域全面改革,努力在提供最优制度供给上胜人一筹、在营造最佳发展环境上先人一拍、在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上快人一步。“商事登记一网通”、一般企业投资项目最多100天……全市通过改革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

    最近,我市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了24项新举措,促进审批制度改革再提速。“企业和政府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对政府来说,重在用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工作创新去推动市场和企业层面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市密集出台各项促进“双创”的政策,推动人才和产业集聚。与此同时,通过优化制度供给与服务方式,让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服务链无缝对接,让创业创新门槛更低、成本更小、环境更优。

    市场有效,政府有为。我市还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科技资源向小微企业开放共享。比如,宁波创新性地推出小微“双创”服务券,成为国内城市中发放服务券额度最高、力度最大、品种最多的城市。服务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服务、技术创新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创业服务和信息化服务等10个大类、近60个小类,上线服务产品近800个。只要是宁波的小微企业,均可通过“双创”服务券网上平台获取服务券。

    自推出小微“双创”服务券以来,宁波“双创”服务券交易次数已突破2.43万次,累计交易金额2.39亿元,惠及小微企业1.8万家,平均每年为单家小微企业降低直接成本5883元。

    “栽树工程”培植沃土

    “一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除了政策、环境和情感,更重要的是,要给人才搭建能够发挥作用的平台。没有这样的平台,人才来了也留不住!”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居浙江省首位,但与发达城市相比,宁波的科研创新能力还不能全面支撑产业发展。

    为此,去年开始宁波正式启动以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激发科技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栽树工程”。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过去一年间,通过和知名研究机构合作,12家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甬城。通过“边建设边运营”的方式,这些平台积极推进基础研发和成果产出,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等领域研制出了一批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聚集研发人才、技术经纪人、金融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600余名。

    一系列的“栽树工程”,彰显的是宁波补齐科技创新这个“第一短板”的决心。

    目前,这些新引进的研究院正在开展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及成果转化,“栽树工程”成果初显。“一方面,我们选择宁波发展事业,希望在这里打造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高地,助推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提升,形成相关产业的品牌集群;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为宁波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不断提升这座城市的知名度,为宁波的长远发展发挥综合效应。”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引进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60家,其中有52家主攻方向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占比高达86.7%,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超过100项,已进入孵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500项,集聚人才3万多名,其中70%以上是科研人才,集聚博士超过2000名,自主培养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人才56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