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易 鹤 站上新的历史方位后,宁波如何在提升城市能级、扩大开放、转换发展动能上取得新突破? 近日,市咨询委和上海办联合邀请上海“十四五”规划决策咨询专家,为宁波把脉开方,展开了一场高能级的“头脑风暴”,给宁波“十四五”规划带来深刻启示,为更好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全力抢抓未来产业 “宁波经济总量已经突破一万亿元,正在迈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的阶段,产业基础扎实,但城市的综合地位还需要提升,动能转换还需要加快,产业机构还需要优化。”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兴景一开场就道出了宁波“十四五”需要着力突破的“关口”。 明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谋划之年。宁波如何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布局未来产业? 上海市发改委原副主任、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结合上海“十四五”规划,重点就未来的发展和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决定未来发展空间的是产业链,也就是产业生态。“先进制造业如大飞机制造是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市场,它的产业链在长三角的配套最完备,发展空间很大”。此外,芯片等国家级的大项目也在上海重点布局,目标是为了解决“卡脖子”难题;生物制药方面,上海生产成本偏高,与周边城市合作空间很大。宁波制造业底子厚,实力强,应巩固优势,积极寻找新增长极。 王思政说,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很大,特别是文化、教育、医疗等产业。“龙头强企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这是上海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今天上海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会展之都,得益于把德国的汉诺威会展公司引进来,成功后再逐步引进国外的会展业。”王思政说,在上海,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也值得宁波借鉴。 对于融合发展,王思政认为要靠大项目带动。比如奥运会,如果能放在长三角,几个城市一起来承办,将是带动一体化最好的“助推器”。他还有个设想,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未来随着沿海大通道的打通,延伸为沿海示范区,上海、宁波、舟山等在更大范围上联动。在文化方面,他认为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要从资本走出去变成文化走出去。 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 上海市委原秘书长、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广生说,“十四五”规划中要处理好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十四五’规划是一个阶段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必须要立足于今后二三十年时间的发展,比如上海,实际在制定‘九五’规划的时候,前期就做了一个面向21世纪的战略研究。阶段性的五年规划,着眼于今后面向二三十年的长远规划。根据我的工作体会,必须立足于长远发展规划,解决五年规划当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尽可能避免和防范阶段性的措施办法成为长远发展目标的隐患和障碍。”他说。 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石良平建议,要在三个大趋势中考虑宁波的“十四五”规划。一是第四次全球化浪潮,二是科创的核心力量在向大城市集聚,三是区域协同性不断增强。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原院长陆国梁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他认为,宁波在规划“十四五”目标时眼光要更长远一些。“从宁波来看,重中之重是要补交通短板,如加快推进沪甬通道等。”在他看来,宁波中心城区的集聚力,跟其他城市相比还有待提升。发挥中心城区功能的关键是要解决城市内部的交通问题,不仅要把宁波的市、县连接起来,还要解决平台间的交通问题。 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国家发改委“十四五”规划专家组成员王战从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角度分析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该怎么进一步合作。“上海建设新片区时,会考虑从小洋山、大洋山跨到舟山,舟山跟宁波能够连起来,形成一个海上通道,这样新片区和宁波在交通上的通达性就高了。此外,要做好江海联运工作,建立以水运为基础多式联运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把运输成本、物流成本降下来,这样会大大提升长三角的产业竞争力,上海、宁波将特别受益。” 在场的市领导认为,上海专家的意见建议很有针对性,无论是方法论,还是战术,无论分析宁波的优势,还是指出宁波的短板都非常到位,“我们将充分吸收消化,努力把‘十四五’的规划做好,更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