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职教育“走出去”的推进策略

    张菊霞            

    高职教育“走出去”是高职教育扩大开放领域,从“引进来”向“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纵深发展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国高职教育面向世界的有效载体,是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器,是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助推器,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和孵化器。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处于起步阶段,牵头主体以院校立足办学优势自主探索为主,“走出去”实践形式以合作办学、招收留学生、短期培训及传统文化交流为主,“走出去”区域集中于俄罗斯、南亚、东盟及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专业以第三产业为主,“走出去”的高职院校集中于境内沿线省份及示范(骨干)院校。面对国内企业“走出去”势头强、人力资源需求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匹配度低、部分国家教育不发达与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的外部需求,高职教育“走出去”需多方联动、对接需求、境外办学,加强“走出去”。

    1、多方联动,建立校企协同“走出去”机制

    政府、院校及企业要多方联动,探索建立校企协同“走出去”机制,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走出去”保驾护航。

    首先,建立校企协同政策保障机制。政府通过出台校企协同“走出去”的指导政策和管理办法,明确校企双方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功能定位与角色任务,确保责权利分明,积极健全境外办学制度与资产管理制度,为企业与院校协同“走出去”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建立校企信息共享机制。搭建校企双方协同“走出去”的信息交互平台,通过发布或更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动态、企业人才需求、教育现状等内容,并积极开展跨境的多渠道线下校企实体对接活动,以探索更加多样的校企合作发展空间。再次,建立校企协同工作机制。加强校企相关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设,通过国家“一带一路”办公室统筹协调境内外各相关行业企业,促进高职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的常态化与持久性。

    2、对接需求,院校推进专业精准“走出去”

    高职院校要紧密对接境外需求,推进专业精准“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

    首先,不断加强“走出去”自身能力建设。牢牢把握制定并输出专业标准这一关键,积极组织国际专家、国内专业领域专家及职业教育专家等制定专业标准,为“走出去”长效机制奠定基础;加强师资培养政策与中长期规划,为教师“走出去”提供激励措施和保障条件。其次,充分调研,提高专业对接精准度。院校应厘清思路,在“走出去”前充分调研对象国的产业与人才培养现状和需求,避免盲目性与随意性。第三,特色鲜明的一产类高职院校,在拓展国内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积极探索“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方面为沿线国家培养农业类人才,帮助其改善产业与人才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开展“国际化+农业”双驱并驾的发展模式,改善当前农业类院校发展的社会困境。

    3、境外办学,横向拓展与纵深发展“走出去”

    境外办学是输出高职经验与模式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以更加直接地将我国高职教育模式与经验输出,助推对象国职业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提升。

    首先,扩大境外办学规模,促进“走出去”横向拓展。我国内地省份优质高职院校要通过与东南沿海沿边省份高职院校联合等形式积极探索“走出去”境外办学,促进国内高职院校在省域分布上趋于基本平衡。其次,因地制宜开展境外办学,促进“走出去”纵深发展。境外办学需“走得稳”与“留得住”,高职院校境外办学要遵循适应性、有效性与融合性原则,因地制宜、入乡随俗,深入了解境外文化和经济社会环境,准确境外办学定位,并开设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提高适应性。再次,保障境外办学质量。积极组织或者委托第三方对境外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提高办学有效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加强对境外办学学历学位的认证,促进境外办学的融合性。

    (作者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为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一带一路’试验区建设与宁波-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研究”(编号:JD19YDZJ-3)成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