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赤斌 《山河都记得》是宁波作家徐海蛟的散文集,共收录16篇散文,每篇约1万字,很多曾在文学期刊上发表过。 《父亲》是开篇之作。父亲在作者13岁时意外去世,除了一套医书和两张处方单,没有留下其他东西,让人无限感伤。回忆父亲的一生,在半途中诞生,又在半途退场。作者用这样的字眼高度概括了父亲:“从来不是认命的人,他是一个乐天派梦想家,一个唯物的有神论者,一个风趣的改革家,一个心慈手软的叛逆者,一个胆小如鼠的大英雄。”父亲原本是个农民,经简单培训外加刻苦钻研,成了一名村医。但他没能治好三叔的血癌,悲痛之余,又被长辈指责,动摇了他从医的信念。其实,他从事过很多行业,炸石头,种杜鹃花,种蘑菇,也想过其他很多挣钱的门路,但这些想法和做法,结果都失败了。父亲一直想造房,没有地基,就设想在山上造房,砖瓦都烧好了,但家人和朋友都反对这个选址,最终他还是放弃了。他选择到异地做乡村医生,寄人篱下创业的日子无比艰辛。父亲是个滥好人,不仅对亲人倾囊相助,对不太相干的人也是热情备至。在事业辉煌时,他的善心和善举,救了很多人。患者病愈后给他送锦旗,他也会得意和骄傲。父亲遭遇车祸意外死亡时,才39岁,可以想见之后孤儿寡母在异乡的日子很不好过,作者的成长之路非常坎坷。 作者有一个妹妹,《薄暮》讲述的就是他和妹妹的故事。儿时父母外出干活,他和妹妹在奶奶家对付着吃过午饭,然后回到自家的破楼房里,孤独地坐等,度过漫长的午后时光。父母很晚的时候才能回家,两个孩子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在薄暮中等待父母,怎不叫人忧伤?有一次父亲用错了药,造成一个80多岁老太太的去世,其实那人已经老得不行了。善良的父亲带话给老太太的家人,于是一大帮人来他家说理,久久不散。他和妹妹坐在柴堆上,看暮色升起,忧伤随之而来。遭此变故,父亲只好到外地谋生。环境的改变,带来心灵和视野的变化,作者喜欢在黄昏里游荡,从故乡到异乡,只有薄暮依旧,联结着遥远的乡愁,成为伤感的回忆。 父亲的意外去世,让作者的生活失去了暖意,悲伤铺天盖地而来,《黑暗里的爱和光》描述的就是这段经历。他喜欢躲起来,观察他人,体悟自己。沉心静气、敏感多思,这为他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他开始接触书籍,譬如半本《铁道游击队》,里面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们,给了他生活的勇气、斗争的力量。少年渴望书籍,买不起书的他总是去书店里看书,书是他的精神食粮。平时他去书店从不买书,但有一次在一个男人的带领下,买了八九本厚书,这是最奢侈的一回,这个男人后来成了他的继父。14岁时,作者遇到了文学启蒙老师,老师总是借书给他,在他心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文字的光照通透明亮”,书是黑暗里的爱和光,抚慰了心灵的创痛,治疗了生命的悲伤,后来写作成了他的事业。他还写下《母亲与字》一文,记得最初发表在《南方文学》上。不识字的母亲一生坎坷,却培养出一位作家儿子,这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 徐海蛟写物,并不是简单地写物,而是借物咏情。如《鞋子》一文,写了从小穿的布鞋,还有白球鞋、旅游鞋、皮鞋,作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家庭条件和地位的差距,还表现在脚下,表现在鞋上。《无尽滋味》写美食,切口小、挖掘深。猪油渣、没喝到的汽水、偷吃的一包饼干、外祖父带来的月饼和鸡蛋、带着母亲体温的馒头、年夜饭时的油煎大带鱼、中考前夕的棒冰……作者对这些普通食物的渴望,看得人心酸,也读到了背后蕴藏的人间温情。 《万物带来你的消息》是收尾之篇,写的还是父亲。作者说,当青春骚动时,需要一个父亲的指点;当失恋时,需要和父亲喝杯酒,得到些安慰;当妹妹被人纠缠时,需要老人的智慧和勇气;当自己结婚、女儿出生时,希望得到父亲的祝福;当他躺在手术台上等待手术时,需要有人帮他克服恐惧——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一个父亲来壮胆、来指点、来守护。可惜父亲已经不在!这篇文章是儿子献给父亲的散文诗。 其实,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散文,或多或少有父亲的影子,“万物都是你”,这是作者泪流满面写成的,是他捧出的内心的伤疤。亲情是主旋律,沉郁是总基调,诗性是语言特色。能感动作者自己的书,也一定能感动你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