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曲中的余情美

《天仙配》剧照(资料图片)
《梁祝·十八相送》剧照(资料图片)

    陈振初           

    那年秋天,我在成都小住了几日,其间和朋友相约去了宽窄巷子。这条有名的老街,除了特色工艺品和美食之外,每隔几步路,就会有一座茶馆戏院。我们随机走进了名叫禧来蜀韵的戏院。

    服务员送上一杯盖碗茶后,我们便把注意力投向了舞台。当天演的是川剧《白蛇传》,由于我是文科出身,看过一些剧本,对戏剧有种后天耳濡目染的亲切感。台上的演员不光年轻靓丽,基本功也非常扎实。其中一个丑角连续的空翻动作着实让观众拍手叫好。这个发生在西子湖畔的传奇故事,经过各个戏曲流派的演绎,诠释出各自与众不同的人生感悟。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每逢佳节喜庆的日子,村中的旷野地总会有越剧、莲花落、滩簧的表演,最初跟着大人们去看戏,无非是戏场外有许多小吃,自己可以混吃混喝。后来去的次数多了,虽然听不懂,但那种独特的调子却留在了脑海。随着电视节目的日渐丰富,再加上阅历的增加,慢慢地对有些剧本,诸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产生了兴趣,因此也喜欢上了传统戏曲。特别是那些经典剧目的精彩片段,会看了又看。

    记得高中时语文老师曾感慨道:“高雅的艺术莫过于戏曲!”因为它已经能把文字唱出来,让人去欣赏,而不仅仅局限于阅读。如今细细体会,觉得此话很有深意。但是现在中国的传统戏剧,由于跟年轻的一辈脱节,已经有濒临消亡的可能。也许是因为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不够所致吧。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雪国》一书中,对日本的传统美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更重气韵,追求“心”的表现,即精神上的“余情美”。“余情”指意犹未尽的余味,叫人反复推敲、琢磨的部分。而中国的传统戏曲也极富余情之美,充分印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的传统戏曲不光舞台布景、丝竹配乐样样齐全,罗曼蒂克程度也绝不亚于西方的歌剧。据说《梁祝》在法国上演时,素来以浪漫出名的法兰西人也不由得暗自叫绝,在遥远的东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超乎了他们固有的想象。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戏曲文化中,有太多的经典剧目,例如越剧《梁祝》中的《十八相送》一幕,会让人联想到青春年少天真浪漫的美好。虽说是送别,可这里没有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也没有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无奈。这里只有“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的迷人景色,最后相别时也只有英台那句盼“梁兄你花轿早来抬”的美好憧憬。

    昆曲《牡丹亭》中《惊梦》《寻梦》两出,深情款款的杜丽娘出场,每每将人物情感的流动,演绎得似真似幻。余情之美也吸引着后来人不断去追寻、探索。那一句“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常使人感到时光易逝,青春不在的惋惜。

    黄梅戏中的《天仙配》同样能引起观众对忠贞爱情的共鸣。虽说这些都采用了才子佳人的模式,好比旧壶装新酒,人们就是百看不厌、百听不烦。这其中的原因恐怕难以用语言形容。除了这种讲述男女爱情的,在我接触过的其他戏曲中,还有像越剧《五女拜寿》演绎大家庭兴衰的。这种戏曲启人深思,到底是名利重要还是亲情重要?人们在两者之间徘徊选择,很有教育意义。

    也许中国戏曲舞台的布景远远跟不上字里行间带给人的美感,但演员娴熟的表演技巧往往能带领观众到虚幻梦境中去游览一番,未尽的部分留给我们在日后的时光中去摸索、感受梦里梦外的无尽之美!这就是戏曲中的余情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