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水 号称“今年最好看悬疑电影”的《利刃出鞘》,具有浓郁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气质,它虽然是一部好莱坞出品的美国电影,但经主创们努力,“修旧如旧”地模拟出了悬疑片黄金时代的艺术氛围。 《利刃出鞘》剧本扎实,节奏恰当,演员出挑,细节玄妙。影片讲述富豪侦探小说家哈兰·斯隆比在度过他85岁生日的第二天,被发现死于自家庄园的阁楼之内,且是以利刃割断颈动脉的惨烈方式离世。此后,不仅警方介入,侦探布兰科也因接到匿名人士委托,前来调查。一时间,哈兰的儿、女、子、孙,包括私人护士玛塔都成了犯罪嫌疑人。剧情就这样围绕老作家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的谜团徐徐展开。这种展开,不是剥洋葱式的按部就班,也非玩转“俄罗斯套娃”般的古板套路,而是在诡计之外,加入了对利益分配、人性奥秘、贫富差异等元素的讨论,从而增加了案件的思想深度与思辨价值。导演对情节发展的安排也比较符合观众的心理期待:一路按图索骥,并掺有适当反转内容,剧情不是特别烧脑,但足够引起人们的解谜兴趣。 《利刃出鞘》复古色彩突出,并体现在它的“阿加莎化”上:与世隔绝的宏伟庄园,性格乖戾的富豪死者,貌合神离的一家人,还有那种全景式描述案情后分别询问嫌疑人的经典探案模式。影片对“主观视角骗局”之手法进行了娴熟运用,也就是说每一个嫌疑人在回答问讯时都会伴随相关镜头的闪回。然而观众从不同人物口中获得的信息又是难以相互印证的。因为每个人都隐藏了一部分只有自己知道的真相,这无疑增加了破案的难度,也提升了揭秘的趣味。出轨男、啃老女、纨绔子弟……人人都有不在场证明,人人的言语都是难辨真假。拍摄群像戏,最忌人物走马灯似地走过场,无法给观众留下鲜明印象。《利刃出鞘》克服了这个容易出现的类型片“软肋”。这部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即便单独拎出来细品,也颇有余味。比如那位一说谎就会呕吐的护士玛塔,她的每一句谎言都为剧情演进起了微妙的推动或翻转作用。这个姑娘也远没有表面看上去的那样人畜无害。她对女佣的搭救,是善良心性使然,也是自我保护需要。故事最后,观众会醒悟:她何尝不是隐藏甚深的一柄利刃呢?不过,全片最厉害的角色既不是获利的护士,也不是败北的凶手,而是那个以自身死亡开启人性探测游戏的哈兰·斯隆比——“死诸葛吓退生仲达”,这个狡黠且智慧的老人真正是笑看了一切。 密布却不凌乱,并经得起来回推敲的细节,也是《利刃出鞘》的亮点之一。像纨绔子弟兰森意欲对玛塔行凶,却发现手中竟握了把伸缩自如的弹簧刀时,连观众都忍不住要“笑场”了。但这个情节并不突兀,前情中有过铺垫——哈兰曾对玛塔提起:兰森总是搞不清楚真刀和弹簧刀;哈兰的画像在全片中出现过三次,三次均给了特写。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前两次画像上的他愁容满面,可当案件水落石出,玛塔再次望向画像,老爷子分明面露笑容,且是那种自负自傲又带着满意欣慰的笑容。哈兰的一众家人都曾表示自己一直将护士玛塔当成亲人看待。事实上,根本没人说得清楚玛塔来自何方,他们只约莫知晓她来自南美的某个国家,有的说乌拉圭,有的说巴拉圭,还有随口道是巴西或厄瓜多尔,可见他们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那种歧视。更有意思的是,玛塔也从没试图去纠正他们,大概她也心知肚明:纠不纠正,都一样。还有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马克杯,杯子在影片开头就出现过,上面赫然印着“My house,my rules,my coffee(我的房子,我的规矩,我的咖啡)”。影片末尾,杯子落在了玛塔手中,说明哈兰的遗产已悉数归她。笔者非常欣赏最后这场戏,可谓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至此,已不需要任何台词了,豪宅易主,遗产旁落。那个当初没人瞧得上眼的护士,华丽转身,成为新一代富豪。她站在阳台上,藐视楼下已故作家那一群利欲熏心却无能透顶的亲戚。镜头的仰拍角度和人物俯视的视角形成绝妙反差,显露出阶层置换后荒诞的真实感,讽刺之深意,不言而喻。 《利刃出鞘》总体而言是一部可圈可点的悬疑佳片,复古而观照现实,规整且频出新意。尤其是欣赏“阿婆”(推理迷们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尊称)推理风格的朋友,应该会非常喜欢它。
|